初秋午後,任教於高校、主講紀錄片創作的王玨平來到秦嶺山腳下的栗峪口村,她拿慣相機的手,正握緊刷子,小心地塗漆。指導她的「95後」漆藝師高裕華在一旁專注地看著——這節漆藝課,是她用來跟王玨平學習拍攝紀錄片的「學費」。在這裡,一種基於共享與互利的新生活正悄然生長。
七月初,高裕華來到栗峪口村,立刻被這裡的自然風光所吸引。更讓她找到歸屬感的,是一群因緣際會聚集於此的年輕人共建的「新鄉村生活」。從深圳的攝影師、杭州的程序員,到安徽的藝術生,短短數月,在栗峪口村,越來越多年輕人以「交換技能」的方式聚在一起。
「我最喜歡的就是這種既遠離城市喧囂,又不失年輕活力的氛圍。」曾因專業前景而迷茫的高裕華,在栗峪口村找到新的方向。她在這裡專注於漆藝創作,還通過「交換技能」的方式,與來自天南地北的年輕人建立起真誠的連接。「我用漆藝教學換取拍攝機會、室內設計創意及各方面的幫助。」籌備工作室期間,高裕華深切體會到這種互助帶來的驚喜。
西安市鄠邑區栗峪口村,地處秦嶺北麓,近年來依託鄉村文旅的蓬勃發展,逐漸成為城市文藝青年青睞之地。一批被稱為「鄉創客」的年輕人扎根於此,開設咖啡館、藝術工作室和文化空間等新業態,不僅重塑鄉村的產業面貌,更營造出創意湧動、開放包容的生活氛圍。
據介紹,三個半月內,「交換技能」活動已在當地舉辦超百場。參與者會先在線上共享文檔中登記自己的專業和技能,當有人需要時,可在文檔內檢索相關領域的夥伴並取得聯繫,進行技能的免費交換或有償分享。記者在一處活動展板上看到,從健身訓練、微紀錄片創作,到飛盤、蝴蝶知識講解,每天的共享活動時間表排得滿滿當當。
高校學生張廣傑以「健身教練」的身分參與其中,他既想體驗秦嶺腳下的鄉村生活,也想結識新朋友。「這兒的技能分享五花八門——攝影、下棋,甚至怎麼觀察蝴蝶都有人教。『交換技能』不為賺錢,大家更在意的是認識新朋友的社交過程。」
「在這裡,我學漆藝、觀星、識蟲,甚至第一次在野外認出了芝麻。」王玨平語氣中難掩喜悅,她向大家分享了五天微紀錄片創作課程,也換回了心心念念的手藝,「在此過程中,我交到了不分年齡的夥伴,更感受到了一種發自內心的充實和快樂。」◇(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