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騷小話兒)見證愛情的美術館 喬捷
去羅丹美術館,大家追着《沉思者》和《地獄之門》等名作來拍,但看過一九七一年杜魯福拍的《兩個英國女孩與歐陸》,則肯定無法把視線從《巴爾紮克》中移開。
電影來自亨利─皮埃爾.羅謝的同名自傳體小說,經典名作《祖與占》也是出自這位法國小說家之手。故事中,法國青年高狄愛上了一對英國姐妹,開展了歷時五年、充滿喜怒哀樂的初戀和成長。高狄與姐姐安娜在巴黎的一段戀愛時光,正是以逛羅丹美術館,每天看《巴爾紮克》作為一種充滿儀式感的法式浪漫被寫進日記。雕像成了一段感情進展的見證,《巴爾紮克》在電影的起首、中段和結尾皆有刻意出現,導演以藝術品為象徵,強化女性突破舊思想、崇尚獨立自主與自由戀愛的故事主題。
一八九一年,在巴爾紮克離世近四十年後,羅丹受法國文學人協會的委託要給這大文豪造像,原本十八個月的案子,羅丹卻花了近八年才完成定案,怎料作品一展出便惹來巨大爭議,文學人協會甚至拒收作品。當時,羅丹以一身寬鬆睡袍的造型來表現作為《人間喜劇》作者巴爾紮克的精神狀態,公眾與協會成員無法理解,亦認不出巴爾紮克的臉。然而隨着時間推移,特別是一九三九年羅丹死後,這尊雕座便漸漸被認同和理解。從被拒絕到成為不朽,雕像從來沒有改變……
委託方的期望與創作者的追求,有時候很難同頻,當中有時代局限,有價值觀和文化差異。《兩個英國女孩與歐陸》評述這具雕塑的命運時說是「收到了訂金卻被憤然拒絕」,一個人用情,何嘗不是這樣呢?總有些時候,我們覺得自己判斷正確,事後才醒悟未解其中意義。超前的東西,來得不是時候的東西,往往注定遺憾,但過後回憶,又總是美好……杜魯福想講的,當然是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