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八月二十二日電】(記者孫自法)二0一七年一月起,赤水河流域全面禁漁十年,成為長江十年禁漁先行示範區。二0二一年一月起,長江十年禁漁正式實施。如今,長江十年禁漁已行程近半,收效如何備受關注。
記者近日在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所)採訪了解到,作為長江旗艦物種和長江生態系統的「晴雨表」,近年來,長江江豚自然種群數量實現歷史性止跌回升,長江江豚保護實踐成為全球小型鯨類動物保護的成功典範,科技守護鯨豚的「中國方案」正引領全球方向。
包括赤水河珍稀特有魚類保護與水生生物多樣性觀測研究站在內,中國科學院水生所先後佈局十個野外觀測站,覆蓋長江上游幹支流、中下游幹支流、湖泊、河口等各類典型水體,擁有自一九五0年以來最長時間、最全面的長江水生生物數據庫。
科研監測結果顯示,十年禁漁開始以來,長江魚類密度、主要物種種群數量、魚類繁殖量等魚類資源量指標顯著增加,魚類個體變大、種群小型化趨勢得到遏制,魚類物種組成改善、多樣性增加,水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逐步恢復。
中國科學院水生所副所長胡煒表示,作為長江大保護的標誌性工程,長江十年禁漁當前處於中期關鍵節點,長江生物多樣性已呈現良好恢復態勢,正在經歷從休養生息到生生不息的變化。
與此同時,該所還取得長江鱘自然繁殖的突破,創造全球小型鯨類保護的「中國神話」和世界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中國經驗」,並積極推動江豚保護經驗出海貢獻全球。
在中國科學院水生所鯨類保護生物學研究組王克雄研究員看來,長江江豚種群狀況和保護情況直接反映了長江生態系統的健康程度。
王克雄介紹說,中國科學院一九七八年組織成立第一個全國性的白鱀豚生物學研究協作組,水生所被指定為主持單位,中國鯨豚保護生物學研究由此開啟。該所一九八六年提出長江江豚就地保護、遷地保護、人工飼養繁育研究三大保護措施,目前依然是業內公認的行動指南。
其中,人工飼養繁育方面,中國科學院水生所一九九六年成功建立中國最早的長江江豚人工飼養繁育研究群體,二00五年首次實現人工環境下長江江豚的自然繁育,近年來已成功突破二代江豚的自然繁育。
二0二五年四月,由中國科學院水生所主導的「長江鱘自然繁殖試驗」取得突破,被宣佈野外滅絕的長江鱘,首次在赤水河實現自然產卵並孵化,成功構建長江鱘野外自然繁殖技術體系,邁出長江鱘野外種群恢復的關鍵一步。
二0二五年六月,亞洲小型鯨類管理與保護經驗交流會在武漢舉行,來自東南亞五個國家的官員及鯨豚類專家代表專程到中國科學院水生所學習交流長江江豚保護經驗,為極度瀕危的湄公河伊洛瓦底江豚尋找「保護處方」,並希望建立鯨豚保護國際合作模式。
王克雄透露,通過建立「技術研發─本土驗證─國際推廣」的創新鏈條,中國江豚保護的技術和公益經驗將從長江走向亞洲湄公河、伊洛瓦底江和南美亞馬孫河等水域,為促進全球小型鯨類保護作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