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生重走科舉路
【中新社北京八月十五日電】(李百加)八月四日至十五日,二0二五年台灣學子重走科舉路研習營先後在福建、山西和北京展開活動。初到福州,來自台灣雲林縣的黃品宏與其他台生一同換上儒衫,肅整衣冠,向孔子像行敬拜先師禮。隨後,他參與了模擬「鄉試」。
「試卷中除詩詞古文外,還涵蓋台灣士子與科舉淵源的科普提問。」黃品宏受訪時坦言,諸如「台灣科舉制度如何施行」「台灣曾有多少進士」「台灣士子應試流程為何」等問題,即便身為研究古代文學的博士,他也需要仔細思索。
在福州「鄉試」合格後,黃品宏與其他台生以「舉人」身份一路向北。「乘高鐵北上只需數小時,而當年台灣士子渡海則需四十餘天,遇台風更是九死一生。」來自新竹的李傑恩感慨應試路途遙遙,他深刻體會到先輩求學的艱辛。
八月十四日,研習營在北京台灣會館舉行結營儀式。北京市台聯名譽會長盧咸池介紹,科舉制度明清時期形成童試、鄉試、會試、殿試體系。康熙二十二年,清廷統一台灣後,特為台灣生員額外分配鄉試中舉名額。康熙二十六年,一批台灣秀才赴福州參加鄉試,首開台灣科舉記錄。至清末,台灣共產生三十三位進士、三百多位舉人。
「千載文脈氣自華。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中華民族最大的驕傲與底氣。」來自基隆的邱慧瑩在結營儀式上感慨,往昔向學之路漫長艱辛,今日既有便利條件,更須接續文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