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無條件投降80周年 難忘華僑華人同心抗戰

 【香港中通社8月15日電】(記者吳一帆)2025年8月15日是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80周年紀念日。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武力侵略中國東北,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發佈《終戰詔書》,宣佈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走過了14年艱苦卓絕抵抗日本侵略的歷程。在此期間,世界各國華僑華人也在當地或回到祖國支援抗戰,書寫了令人長久銘記的光榮歷史。

 14日下午,馬來西亞南僑機工紀念公園、南僑機工紀念館在吉隆坡落成開幕,中國駐馬來西亞大使歐陽玉靖出席儀式並講話。現場各界嘉賓、民眾冒雨默哀、鞠躬、獻花,紀念為中國抗日戰爭作出卓越貢獻的南洋華僑機工(南僑機工)群體。

 時間拉回抗戰全面爆發之後,中國沿海相繼淪陷,日本軍隊切斷了中國大陸與國際社會間的交通線,企圖封鎖對華物資供應。1938年1月至8月底,包括漢族、白族、彝族、傣族、回族、景頗族、阿昌族、德昂族、苗族、傈僳族、布朗族等20萬名雲南各族兒女,在幾乎沒有機械施工的條件下,穿越高山峽谷和原始森林,建造起一條長達1000多公里的簡易公路──連接中國雲南昆明和緬甸臘戍的滇緬公路。

 1938年底,首批軍需物資經滇緬公路運入昆明。但當時中國國內缺少汽車和汽車駕修人員,為大批軍事物資、生活用品運往國內帶來困難。於是,海外華僑華人紛紛向國內捐獻汽車,1939年,在愛國僑領陳嘉庚的號召下,3200餘名南洋華僑青年組成「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回國擔負起滇緬公路抗日軍需運送任務。他們來自今天的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緬甸、越南、泰國等國,據資料記載,其中至少有5名女性。

 南僑機工克服日軍轟炸、環境多瘟疫等重重危機,「食在車中,睡在車中,甚至生死亦在車中」。據歷史檔案,超過三分之一的南僑機工犧牲在滇緬公路轉運途中。

 從1938年開通至中國人民抗戰勝利,沿滇緬公路運入中國的戰略物資達50萬噸,滇緬公路也被譽為「中國抗戰的生命線」。

 近日,中國央視播出紀錄片《烽火僑心》,其中帶人重溫了美籍華裔醫藥科學家許肇堆募集醫藥物資支援抗戰,包括資助推動中國研製青霉素的故事。

 紀錄片介紹,1943年,許肇堆利用他在美國醫藥界的聲望,獲得了兩支剛問世的盤尼西林菌種,交給正在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留學的中國青年樊慶笙,並為樊慶笙籌齊了青霉素研製設備。威斯康星大學聽聞樊慶笙要回中國研製青霉素,支援抗戰,又贈送給他一支菌種。1944年,樊慶笙帶著三支試管漂洋過海回國,中國成為當時世界上僅有的七個能够研製青霉素的國家之一。

 幾個月後,第一批盤尼西林在中國問世。這種藥物抗戰期間挽救了成千上萬中國傷兵和難民的生命。

 據公開資料,許肇堆1897年出生於中國福建晉江,9歲隨父前往菲律賓。1922年,許肇堆成為菲律賓國立大學第一位華人醫學博士,轟動菲僑界;後受聘赴美,在美國醫藥科研界累積了崇高聲望。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抗日戰爭全面爆發,身在美國的許肇堆心憂祖國。1938年1月,他和另外兩位旅美僑界知名人士在紐約發起創建「美國醫藥援華會」,許肇堆任會長。

 抗日戰爭期間,美國醫藥援華會共募捐到5700多萬美元,用於購買醫療器材和藥品等支援中國。該會還將霍亂疫苗和抗破傷風毒素針劑引入了中國,並組織美國和加拿大的志願醫務人員赴華支援。這些醫務人員中包括加拿大胸外科專家白求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