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八月十五日電】(中新社記者李雙南)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成為最後一個投降的法西斯國家。這一天,既是中國人民浴血十四年抗擊日本侵略的總勝利,也標誌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最終結束,成為世界人民永遠銘記的正義戰勝邪惡、光明驅散黑暗的歷史性時刻。
今天,距離歷史現場已有八十年刻度,在紀念的同時,越來越多的人更清晰地認識到中國抗日戰爭的世界意義。始自一九三一年至一九四五年結束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作為開闢最早、持續時間最長的東方主戰場,既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起點,也是戰爭的終點,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貢獻卓越。中國人民在這十四年間以懸殊的國力軍力牽製和抗擊了日本陸軍三分之二以上的總兵力,殲敵佔日軍二戰期間傷亡人數的百分之七十。與之相應的是,中國為戰勝日本法西斯作出的犧牲最大,軍民傷亡多達三千五百萬人,直接經濟損失達一千多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達五千多億美元。
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教授拉納.米特在著作中指出,「中國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參與那場艱苦卓絕的戰爭,不僅僅是為了國家尊嚴和生存,還為了所有同盟國的勝利。正是在那場戰爭中,東西方一起抗擊了有史以來最黑暗的邪惡力量。」回望歷史,中國軍民以堅如磐石的意志,迫使日本陸軍主力陷於中國戰場,既遏止了日本侵犯西伯利亞的「北進」計劃,又推遲了日軍「南進」圖謀,有力支撐了同盟國實施「先歐後亞」大戰略,從而直接影響了戰事走向與最終結局。
正是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中,中國人民形成了偉大的抗戰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這既是中國抗戰最終勝利的根本原因,也是此後八十年來,中國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一路走來的強大支撐。同樣,這也是理解中國之於當今世界作用的重要密鑰。
從反法西斯戰爭中浴火重生的中國人民,對和平的熱愛深入骨髓。戰後,中國一直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係和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堅定成為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近年來,中國積極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倡導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特別是在國際熱點問題上,中國始終站在和平的基點上,積極勸和促談,為世界貢獻中國的和平之思與和解之力。
然而,八十年後的今天,世界再次進入動盪變革期,和平與發展遭遇嚴峻挑戰。更令人遺憾的是,日本一些勢力仍然試圖美化侵略、否認侵略、歪曲歷史、篡改歷史,甚至為當年的戰爭罪犯翻案招魂。這是對聯合國憲章的挑戰,對戰後國際秩序的挑戰,對人類良知的挑戰,也是對戰勝國人民的挑戰。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國將隆重紀念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八十周年,更突顯出重要的現實意義。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文明的浩劫,全球八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約二十億人口被捲入戰火。德、意、日法西斯侵略者犯下的罪行罄竹難書,給世界造成巨大災難。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世界反法西斯陣營付出沉重慘烈的代價,才取得止戰促和的勝利成果。
八十年後,回看這段血色歷史,紀念這次人類的勝利,我們應當再次深刻領悟,唯有銘記歷史,以史為鑒,堅持正確二戰史觀,守護共同的二戰歷史記憶,堅決維護戰後國際秩序,世界方能締造新的和平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