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爹哋,今天我沒空,你可否接孫兒放學。」回澳辦事幾天,突然接到兒子的要求,我喜出望外,義不容辭。
抵達孫兒考入學試的學校,門口已擠滿家長,多是年約三十多歲的年輕婦女。入校,嚇了一大跳,偌大的操場,兩條人龍不斷蜿蜒,貼着校舍的人龍較短,估計有二百多人吧。另一條十分誇張,環繞操場整整兩個圈。
「請持綠卡,報讀中文部的家長排右邊,持黃卡,考英文部的排左邊。」幾個年輕職員不斷提示,我拿的是黃卡,啊,是最長的隊伍,立即加入隊尾,隨後有人加入,隊伍越拉越長。
內心盤算,每張卡只容許一人進場,考英文部的長龍比中文部長三倍,即全部逾千學生報考,若開八班,每班三十多人,意味着只有四分之一的學生獲得取録,簡直打崩頭,競爭非常激烈。
名牌效應非同凡可。這僅是小一入學試,學校擇優取錄。起碼是各幼稚園前十名的精英,要爭取學位並非輕易,稍有不逮,隨時出局。
排隊等候的當兒,身前身後,互相認識,聯袂而來的家長,在滔滔不絕,高談闊論,談的都是育兒經。如子女在幼稚園考入前五名,校內才藝表演優勝,將來學習之餘,打算安排女兒學習芭蕾舞,兒子參加空手道,或彈鋼琴……總之一定讓子女成材,多才多藝。彼此互相攀比,互相炫耀。
在外國定居多年,感覺我已經out了,仍認為小孩子讀書只為打好基礎,應盡情享受快樂的童年,這顯然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現今世代,兒童均要贏在起跑線,要出類拔萃,出人頭地,因而從小就要努力奮鬥,要練就十八般武藝,真為小孩子辛苦,課程本已深奧無比,又要補習,還要兼顧學習其他技能,勞勞碌碌,怎能身心舒暢快樂呢?
一將功成萬骨灰。世上怎有那麼多英才將相?不能成功的廣大庸才,如恆河沙數,今後何去何從?如果培養下一代只注重成績成就而忽略德體群美善及公民教育不僅令莘莘學子前途堪虞也活得辛苦。
救救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