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助餐對腸胃的隱性風險

 一、交叉污染

 自助餐中,多數人會共用同一把夾子或湯勺取食物,若其中一人手未清潔或夾取的食物未煮熟,就可能將病菌傳染給其他人。有些人甚至會「夾滿了就放回去」或「翻找比較大塊的肉」,這些看似無害的舉動,其實都可能導致細菌從一盤擴散到另一盤。

 二、過敏原混入

 對某些人來說,少量的花生、蛋或甲殼類就可能引發嚴重過敏反應。自助餐若未清楚標示過敏原,或使用共用餐具,便可能讓原本「無過敏原」的餐點受到污染。建議選擇有清楚標示過敏資訊的餐廳,並主動詢問現場工作人員,確保自己吃得安心。

 三、溫度危機

 病原菌最喜歡的生長環境是「溫溫的溫度」,也就是攝氏七度至六十度之間的危險溫度區。食物若在這個溫度下放太久,就如同在幫細菌開派對。

 常見致病菌包含:

 1.沙門氏菌:常見於雞肉、蛋,會引起發燒、腹瀉。

 2.大腸桿菌:源自未煮熟的牛肉或未洗乾淨的蔬菜,嚴重可導致腎衰竭。

 3.李斯特菌:冷藏食品如涼麵、起司中常見,對孕婦風險特別高。

 4.產氣莢膜桿菌:悶熱環境中的滷味、湯品是溫床。

 5.諾羅病毒:高度傳染,可透過手部或器具傳播。

 6.金黃色葡萄球菌:來自人類皮膚,產生耐熱毒素,會造成急性腸胃不適。

 四、不是一定吃到撐才是回本

 自助餐對愛吃又精打細算的人來說是天堂,卻也常讓控制體重或注重健康的人陷入吃太多的困境。

 若你想理性取餐,可試試這兩個簡單策略:

 1.先繞場一圈再決定,避免胡亂夾菜。

 2.改用小盤子,自然控制每次裝的份量與進食頻率。

 研究發現,這類行為上的微調能幫助人們減少取餐次數,也不容易吃過頭。◇

 (資料來源︰搜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