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服務業PMI增速加快  擴張源自三大動力

 【香港中通社8月5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葉永成8月5日,國際金融分析機構標準普爾全球(S&P Global)發佈了今年7月中國服務業採購經理指數(PMI)達到52.6,較6月的50.6顯著上升,同時創下14個月新高。分析認為,服務業PMI的強勁表現主要來自三方面:中國內需回暖、新出口業務增長以及企業信心修復。

 市場熱情高漲 需求復甦強勁

 標普全球經濟研究部副總監Jingyi Pan指出,中國服務業PMI指數顯示,受強勁需求帶動,服務業活動增速為去年5月以來最快。首先,中國內需穩步回升成為服務業擴張的核心動力。受訪企業表示,新訂單增長速度加快,旅遊、餐飲和零售等行業訂單量顯著增加,反映居民消費意願增強。消費者信心的逐步恢復為服務業提供了支撐。

 其次,新出口業務量在連續三個月收縮後首次實現增長,且增速為今年2月以來最快。旅遊活動增加和貿易條件穩定推動了外需復甦。Jingyi Pan表示,外需改善顯示中國服務業企業在全球經濟不確定性中的抗風險能力增強。

 最後,企業信心修復進一步助推服務業活力。調查顯示,服務業企業對未來一年業務前景樂觀,部份企業開始增加兼職用工,銷售價格也在近六個月首次上漲,表明價格傳導能力正在恢復。

 結構性復甦的機遇與挑戰

 華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張弛表示,服務業PMI的亮眼數據為市場注入強心針,金融和消費板塊的上漲反映投資者對內需復甦和政策支持的信心。

 然而,製造業PMI回落至49.3%,較上月微降0.4個百分點。其中,大型企業PMI維持在50.3%,但中型和小型企業PMI分別為49.5%和46.4%,略低於榮枯線,中小企業壓力增加。

 值得留意,服務業的快速擴張表明中國經濟正從製造業和投資驅動向消費和服務驅動轉型。標普全球的PMI聚焦中小企業和出口導向型企業,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反映沿海地區和中小企業在服務業領域更具活力,而傳統製造業和內陸地區挑戰較大。

 Jingyi Pan分析指,服務業PMI的改善顯示中國經濟的韌性和潛力,但製造業收縮提醒業界,復甦基礎仍需鞏固。他建議政策需平衡支持服務業與製造業,尤其是中小企業面對的壓力。

 經濟韌性與均衡復甦之路

 另有分析指,面對復甦的不均衡性,專家建議財政政策向實體經濟傾斜,通過減稅、補貼或專項貸款支持中小企業。服務業價格上漲為貨幣政策提供操作空間,但需警惕輸入性通脹風險。

 此外,全球經濟環境變化也帶來挑戰,今年下半年美聯儲等主要經濟體的降息預期可能引發資本流動波動。全球經濟體都需要密切關注外部動態,通過擴大內需和優化營商環境鞏固復甦動能。

 專家表示,今年7月的服務業PMI數據為中國經濟注入亮色,突顯服務業在經濟轉型中的重要作用。中國經濟的韌性正在顯現,但實現全面可持續復甦,需政策支持與企業信心雙輪驅動。在全球不確定性背景下,中國能否抓住服務業機遇,化解製造業挑戰,將決定其在後疫情時代的經濟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