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觀者言)保育無力後的殘殺 泰來
當人權、物權與生存權的博弈遇上現實中的空間不足與經費有限,有時會催生出令人不安的抉擇。日前,德國紐倫堡動物園因空間超負荷,對十二隻健康狒狒實施安樂死,這一行為引發軒然大波,動物保護團體直指其違反動物保護法,計劃提起刑事訴訟。
抗議活動在動物園外爆發,示威者高呼口號表達不滿,部分人甚至攀牆闖入或阻撓警方行動,最終均被依法帶離。園方對此解釋稱,起初僅收容二十多隻狒狒,如今數量已激增至四十三隻,遠超場地承載極限。此前嘗試的避孕措施及轉送其他動物園等方案均未奏效,無奈之下才採取極端手段。
園方強調,被處置的狒狒均為非懷孕雌性,已抽取樣本用於科學研究,遺體隨後投餵給園內猛獸。但這一說法難以平息爭議,動物保護組織批評園方管理失當,將繁殖失控的責任歸咎於動物本身,進而以「空間不足」為由實施撲殺,本質上是管理失職。
事實上,類似事件在歐洲並非個例。二零一四年,丹麥哥本哈根動物園就曾處死一隻兩歲長頸鹿,並在公眾面前將其屍體投餵獅子,當時亦引發廣泛爭議。這些案例不禁讓人質疑,當保護動物的成本超出預期,所謂的「保育」是否會淪為盈利的幌子?在經費與空間的現實制約下,動物的生存權往往成為最先被犧牲的選項,而這種以「合理管理」為名的處置,背後折射的正是人類與其他生命在資源配置中的深刻矛盾,暴露「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殘酷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