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8月2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 程敏璇)美國7月31日公佈對台關稅稅率為20%,加之台幣匯率持續走高,台灣廠商面臨稅匯雙殺困境,雖民進黨當局聲稱「暫時性關稅」安撫情緒,但美國即將公佈的半導體產業「232」條款調查,恐為後續關稅談判埋下更深陷阱。
美國公佈對台最新對等關稅為20%,雖低於此前的32%,但高於日本、韓國的15%。台灣當局領導人8月1日緊急召開記者會,稱從32%降至20%是「階段性成果」,「20%是暫時性稅率」,只要後續達成協議,可望再調降稅率。而台美雙方後續也將就供應鏈合作及232條款相關議題一併磋商。
所謂「232條款」是指美國依據「貿易擴張法」第232條規定,調查特定進口品是否對美國構成國安威脅。如果調查屬實,美方有權對相關產品進口採取反制措施。而自美國總統特朗普上台以來,已就232條款對進口的鋼、鋁、銅、汽車與相關零部件進行課稅。而目前還在進行調查的包括半導體及半導體製造設備、藥品與原料,商用飛機與噴氣發動機及零件等。
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在7月27日曾表示,將在兩周內公佈半導體進口的國安調查結果;特朗普在2月曾揚言,將對進口晶片課徵25%關稅。一旦美國決定對半導體進口課徵高關稅,將對台灣產業有莫大殺傷力。而在美台關稅談判中,半導體產業一直是台灣最大籌碼。有台灣學者示警,資通訊產品佔台灣對美出口比重超7成,美國232條款半導體產業調查對台灣影響更大。
雖然民進黨當局目前對出口美國的伺服器、積體電路與電子零件大多尚在232條款不重複課稅豁免清單中沾沾自喜,但倘若屆時特朗普說到做到,台灣恐怕面臨的是整體經濟遭受衝擊,亦或是在關稅壓迫下吐出更多籌碼。
對於現在的台灣產業界,232條款暫存討論空間,但釋出20%關稅的具體數字已成為擺在眼前的困局。在國民黨智庫與民眾黨7月21日聯手發佈的「民間版關稅衝擊報告」中指出,關稅課徵幅度達20%時,過半企業預計營收將減少10%至20%。如今已不再是理論數字,而成為廠商迫在眉睫面對的問題。
同時,新台幣對美元匯率從4月的33.088元至7月29直上29.916元,直升11%。分析指出,廠商出口的成本除了20%的關稅外,還要加上匯率漲幅,實際成本直接拉高近30%而非20%。
此前,美台關稅談判中的「黑箱」亦引發島內輿論憂慮。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指出,關稅20%是台灣重大挫敗,而談判過程中,一路走來都是黑箱,造成嚴重不確定性。「要砍我們的頭也早點告訴我們」。民眾黨主席黃國昌亦指出,民進黨過去曾說「對外經貿談判,公民社會與議會事前事中都應參與」,但如今與美方談了甚麼、台灣要付出甚麼代價,公民社會與在野黨全不知情。
就產業紓困方面,民進黨當局在提出的新台幣930億元的出口支持方案中大玩政治操作,更是在特別預算中夾帶1500億元台幣強化安全韌性以及挹注台電的1000億元台幣,使得特別預算廣受爭議;對於立法機構修正後過關的版本,行政機構更是拖到7月30日才決定不覆議但提「釋憲」,這也讓930億元台幣支援方式何時能動用充滿不確定。
在此次美國關稅大棒下,日本宣佈在美投資5500億美元,韓國也奉上3500億美元投資以及1000億美元能源採購大單,但都在具體實施上予以保留意見。如今民進黨當局面對20%「暫時性」關稅以及即將到來232條款調查,卻仍未向外界披露談判內容和細節,如此遮遮掩掩的姿態,使得島內懷疑情緒不斷蔓延,質疑「台灣讓步了甚麼?」「台灣還貢的上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