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宗本地基孔肯雅病例 患者男性本澳居民在新城A區工作 病例在本澳確診列為澳首宗

 【特訊】衛生局昨(1)日接獲1例基孔肯雅熱病例報告,經調查確認與早前內地通報在新城A區工作人員關聯,病例在本澳確診,列為本澳第1例本地基孔肯雅熱病例。

 患者為34歲男性,本澳居民,居於黑沙環中街廣福安花園第8座,工作地點為新城A區地盤。患者於7月27日出現咽痛,無發熱或關節痛等不適,當日進行基孔肯雅熱病毒檢測,結果為陰性。患者症狀持續並於8月1日出現雙上肢及胸部皮疹,即到仁伯爵綜合醫院就醫,經公共衛生化驗所檢測證實為基孔肯雅病毒陽性。患者病情穩定,在仁伯爵綜合醫院住院隔離治療中。

 根據患者旅遊史、出現症狀的時間及實驗室檢測結果,列為第1例本地基孔肯雅熱病例,與早前內地通報在新城A區工作人員關聯,屬於同一感染源頭。

 患者工作地點是新城A區地盤,因應近日接獲內地通報多名居住於珠海的該地盤工作人員在珠海確診為基孔肯雅熱病例,日前衛生局舉行跨部門協調會議及成立地盤聯合防控小組,小組成員於本周聯同A區各承建商,每天對區內地盤開展積水和孳生源巡查工作,重點視察涉事地盤及鄰近地盤的防控工作執行情況,在現場提供滅蚊技術指導與反饋,確保各項防蚊滅蚊措施落實執行。而該地盤於7月30日已停工整頓,待覆查環境改善才可復工。

 衛生局會派員到患者居所附近(黑沙環中街廣福安花園一帶)進行滅蚊工作,市政署則會在該區的市政設施如公園等進行化學滅蚊。同時,衛生局將加強區域內孳生源巡查,以減少和切斷傳播;亦會在患者居所附近設立攤位,向居民進行宣傳教育,呼籲清除家居積水、做好防蚊措施,以及安排出現疑似症狀的人士抽血檢查等。

 基孔肯雅熱(Chikungunya fever)又稱屈公病,是一種通過白紋伊蚊或埃及伊蚊傳播的傳染病。基孔肯雅熱的臨床表現、傳播方式、預防控制方法等均與登革熱類似。潛伏期為1至12天,通常3至7天,主要表現為發熱、嚴重關節痛,其他常見症狀包括:肌肉痛、頭痛、噁心、疲倦和皮疹等,多為輕症並持續數天。重症及死亡病例較少見,但關節痛可嚴重到影響個人活動並持續數周至數月,以對症治療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