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7月29日下午展覽結束,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 2025)在上海畫上圓滿的句號。
本屆大會的主題是「智能時代同球共濟」,吸引來自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500餘位頂尖專家參加。
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長陳傑在閉幕式上稱,參加這次大會,每個人最大的收獲不盡相同。「這份體驗、這份共鳴會影響著我們,也會激勵我們更投入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這一波浪潮中去。」
科技企業Pokee.ai創始人朱哲清在閉幕式上稱,幾天展會逛下來,他直觀感受到,此次大會的信息密度、技術密度、人流密度等,「密度實在太高了」。幾乎每一個展台都能看到各種新的智能體、工具鏈等,每走幾步就是一個首發模型。「你會感覺到一個特別強烈的信號——中國的AI(人工智能)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推向世界、推向落地。不管是技術路徑、開源生態、產品形態,越來越多中國元素正往外走。」
打動他的還有一種「共振感」。「在展館中和很多人聊天,雖然我們來自不同國家、不同背景,做的方向也不一樣,但對大模型後時代的思考卻是共通的。你能感覺到這是全球同步的探索。」他說。
在上海庫帕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山棟明看來,在人工智能領域,眼下「大象跳舞」和「螞蟻雄兵」並舉,經濟業態和社會業態正在發生改變。
商湯科技董事長兼CEO徐立認為,一方面人工智能快速的演進必將突破邊界;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必須抱著普惠的精神去做行業落地。
無問芯穹聯合創始人兼CEO夏立雪希望推動算力成為AI時代的水和電。「水和電是工業時代的基石,它們的規模和效率決定著一座城市工業化的水平。今天,算力已經成為智能時代的土壤,它的規模和能效定義了數字未來的疆界。」
燧原科技創始人、董事長、CEO趙立東認為,應該進一步鼓勵開源。開源降低了門檻,讓更多的開發者參與其中,在開源大模型的基礎上進行企業級的二次、三次開發。眾人拾柴,各盡所能,可以加速產品開發和產業落地的速度。
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青年領軍科學家、書生大模型負責人陳愷認為,開源不一定能拿出最好的模型,但是開源一定能够促使大家合理化調配和應用資源。「開源對於很多仍然在訓練基礎模型、持續往AGI(通用人工智能)方向發展的企業來說是非常大的鞭策,因為企業必須要回答一個問題:如果你的模型做不過開源模型,那還有什麼價值?」
首形科技的創始人胡宇航再次來到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在今年的一系列交流活動中,他深刻感受到AI領域正持續湧現一批又一批極具潛力的青年學者。
「在人工智能這條高速發展的路上,願我們這代青年把想象力變成生產力,點燃時代的引擎,駛向明天的星辰大海。」◇(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