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七月廿六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鄭竣凱)台灣「大罷免」廿六日舉行投票,開票不到三個小時,廿四名面臨罷免的中國國民黨立委均宣佈「罷免不通過」。儘管八月廿三日還有七位國民黨立委面臨罷免投票,但作為重點的今次首個投票日,民進黨與側翼「顆粒無收」。
今年年初,民進黨藉助側翼團體,正式發動對國民黨立委的全面罷免行動。歷經數月,共有卅一名國民黨經區域選舉當選的立委罷免成案,選區遍及台北市、新北市、台中市、桃園市等九個縣市,分兩批於七月廿六日及八月廿三日投票。
廿六日當天,投票開始後各地投票所隨即湧現人潮,民眾投票熱情高漲。受颱風影響,部份縣市清晨下起大雨,雨過天晴後,民眾也紛紛出門投票,多地最終投票率超過五成。
投票至下午四點結束,各投票所打開票箱點票。針對廿四名國民黨立委及民眾黨籍的新竹市長高虹安,自開票後,不同意罷免票大多一路高於同意罷免票,被視為「危險立委」的葉元之、王鴻薇、徐巧芯等人的開票結果,也是不同意顯著高於同意。
隨著點票結果逐漸明朗,開票不到兩個小時,即有藍委自行宣佈「罷免不通過」。至當晚七時,廿四名國民黨立委及高虹安均宣佈「罷免不通過」。「大罷免」首個投票日呈現一邊倒情形。
「大罷免」首日即「大失敗」,台灣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潘兆民向香港中通社記者表示,出於對不滿民進黨執政表現,台灣民眾有危機感,催生了當天的高投票率,投下不同意罷免票,也是對民進黨當局的不信任票,「給當局領導人賴清德打出不及格」。
歸結原因,潘兆民認為,國民黨與台灣民眾黨合作無間,且民進黨施政不力又屢屢失言,是促成「大罷免」失敗的關鍵因素。
藍白此次合作反對罷免中,臨近投票前幾乎場場造勢活動都有白營人物為藍營站台,民眾黨主席黃國昌多次到台中、新竹宣講反罷免。潘兆民指出,儘管「大罷免」不針對白委,但此次選戰藍白間不再有利益糾葛,加上民眾黨前主席柯文哲長期被羈押,藍白合作無間,不同以往。
「罷免失敗要感謝賴清德」,潘兆民表示,民進黨上下全力投入罷免,對外不顧美國關稅衝擊,對內救援颱風災害不力,賴清德信任度下降的同時,又在「安全十講」中屢屢失言,主打「抗中保台」也沒有辦法說服民眾支持「大罷免」。
八月廿三日還有七名國民黨立委面臨罷免投票,潘兆民分析指,首個投票日的失敗,衝擊罷免方氣勢,「示範效應」影響下,下次投票中反對罷免者投票熱情將高於支持者,加上剩餘七名藍委長期在立法機構耕耘,深受地方支持,罷免難度更高。
倘若「大罷免」徹底失敗,民進黨是否還有後招?潘兆民認為,未來在立法機構內,民進黨勢必不斷製造衝突與對立,甚至不惜提出「修憲」,同時也會持續渲染「大陸干預台灣選舉」,將罷免失敗歸結於「藍白與大陸合謀」。
台灣的這場「大罷免」引發國際社會關注,多家外媒針對相關議題持續追蹤報道。潘兆民表示,「大罷免」被民進黨炒作「抗中保台」的關鍵戰,在台海緊張下,國際社會關切「大罷免」對兩岸關係的連接。
潘兆民指出,國際社會關注台灣「大罷免」的另一方面,在於此類針對在野黨的大規模罷免行動,「全世界從來沒有過」,罷免在台灣成了政爭工具,耗費大量公帑又違反民主制度,「或許台灣成了一場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