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慈欣說:「唯一不可阻擋的是時間,它像一把利刃,無聲的切開了堅硬和柔軟的一切」,這句話充分地說明了時間的流逝不可阻擋;三毛說:「歲月的流逝固然無可奈何」,表達了對時間流逝的無可奈何。世間萬物,皆敵不過時間的沖刷,在時光的流轉裡,逐漸失去原有的光彩。唯有歷史可以衝破時間的束縛,穿越時光的長河,化作永恆的寶藏。
回顧文學史,無數經典傳誦至今。「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道出了杜甫對時光易逝、人生無常的感慨;「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訴說著李清照經歷國破家亡後的無盡哀傷;《狂人日記》中那一聲「救救孩子……」,有著魯迅那無法言說的、振聾發聵的吶喊……時光荏苒,這些偉大的文學家們不再年輕,原本的青絲已經在經歷歲月的風霜後被染得雪白。然而,這些在文學史這片夜空裡熠熠生輝的群星,光亮從未黯淡,而是留下了永世流傳的文化瑰寶。這些文學作品或描述生活點滴,或歌頌不朽精神,或抒發豪情壯志,或訴說思念哀愁……文學家們用文字將瞬間凝結為永恆,讓我們可以穿越時空去感受他們心中的喜怒哀樂,體驗他們的人生百態,走進他們豐富的精神世界。
回顧繪畫史,我們可以體會藝術的傳承與創新。石器時代,洞穴裡的壁畫描繪著捕獵、耕種、祭祀的場景;中世紀時期,教堂裡的繪畫描繪著聖母瑪利亞的神聖與威嚴;文藝復興時期,達文西的《蒙娜麗莎》描繪了一位帶著慈祥笑容的女士;發展到現當代,以畢加索、莫奈、梵高等藝術家為代表的抽象派、印象派、表現主義派等藝術流派相繼出現,藝術越來越多元化。人類的繪畫創作初衷是主要用於祭祀的,經過不斷的發展,繪畫開始朝著宗教用途發展,到現在已經可以用於記錄生活或是因為愛好而去繪畫;藝術也由中世紀的呆板、木訥改變為文藝復興時的生動、逼真,發展到現當代已經演變出多元的作畫技巧以及畫作畫風。藝術家們用畫筆定格每個瞬間,讓後人領會藝術之美,傳承藝術之美,也創新獨屬後人的藝術之美。
回顧建築史,文明古跡反映著人類的奮鬥歷程。走進希臘帕特農神廟,看見白色大理石上篆刻著雅典娜的精美浮雕,周圍的氣氛顯得格外的莊嚴肅穆;視線一轉,另一塊大理石上,一群歡快的少年和少女正在草地上奔跑,帶給人輕鬆愉悅的感覺。踏進羅馬鬥獸場,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那偌大的競技場,雖然如今的它已經是一片廢墟,我卻仿佛能夠看見古羅馬競技場上那一場場充滿著腥風血雨的表演伴隨著觀眾席上如雷的掌聲,讓人不寒而慄。登上萬里長城,我踮起腳向遠處眺望,山巒層層疊疊、蜿蜒起伏,就好似一條潛伏於山間的巨龍;回望來時路,經過無數古代防禦建築,那周圍忙碌的身影、飄渺的硝煙好像就在眼前。步入北京紫禁城,放眼望去,是連綿不斷的紅墻綠瓦,時光在上面留下了痕跡,可恢宏的氣勢仍訴說著紫禁城過去的風采。文明古跡雖然已經不復昔日的光彩,可古跡的存在卻能夠讓後人更多地去瞭解歷史,並帶我們領略人類是如何征服自然,建立家園,建立起自己的文明的奮鬥史。這個過程耗費了幾百萬年:從原始時期的風餐露宿、茹毛飲血,到古埃及時代的龐大金字塔,再到我國清朝時代的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等著名建築,最後是現代的上海中心大廈、臺北101大廈。建築師們用創意與實幹讓瞬間成為永恆,讓後人銘記他們的汗水,也為後人留下了他們辛勞而來的經驗。
通過文學能拓寬精神世界,通過藝術能領悟創新精神,通過古跡能體會奮鬥艱苦。歷史如涓涓流水從指間流逝,一如漫漫星河在夜空閃耀:這些都是前人留給我們的無價之寶,我們應當好好珍惜,不負傳承,讓一代又一代的人能夠認識並懂得其中所蘊含得歷史意義,化「流轉」為「永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