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算力怪獸遇上超級大腦 中國「量子+AI」融合提速

 【中新社成都七月二十三日電】(單鵬)當量子計算與人工智能(AI)交匯,能碰撞出怎樣的火花?由中國計算機學會(CCF)主辦的第四屆CCF量子計算大會廿一日至廿三日在成都舉行。大會期間,多位業內專家認為,二者正在孕育「量子人工智能」這一全新範式。

 信息處理能力是人類文明程度的標誌之一。一九八一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理查德.費曼首先提出了量子計算機構想。相較於傳統計算機,量子計算機在特定場景可實現指數級加速,具有顛覆性的計算能力,能夠解決諸如預測極端天氣、探究新材料科學、增強機器學習等複雜問題。

 「量子計算與AI交匯,既是『第二次量子革命』的自然延伸,也是AI邁向更深層次創新的必由之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郭光燦指出,AI以卓越的模式識別和全局搜索能力,與量子科技形成天然互補:AI算法可以在高維空間中快速鎖定最優控制脈衝,自動發現隱藏在數據中的物理規律,通過優化方案促使通用量子計算機早日實現,而量子硬件為AI開闢逼近極限的算力。

 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蘇剛亦指出,「量子智能計算」有望通過可擴展、抗噪的量子硬件與算法設計,充份發揮量子計算的指數級算力優勢和高維數據處理能力,推動強人工智能發展,並在藥物研發、材料設計、組合優化和自動駕駛等領域實現突破性應用,引領人類進入算力與智能的新紀元。

 據了解,自二0二一年將量子信息科技列為前沿科技重點發展方向以來,中國的量子科技實現快速發展。本次大會發佈的量子計算產業報告顯示,截至二0二四年,全球三十余個國家推出量子國家戰略,涵蓋技術研發、應用場景拓展和產業鏈生態建設等多個方面,中國涉量子政策體系也日趨完善;從產業規模看,諮詢機構ICV數據顯示,預計到二0三五年,全球量子計算產業規模將達到八千零七十七億五千萬美元,中國量子產業佔全球份額將顯著提升至百分之廿九點四七,成為全球量子計算產業的重要增長極。

 在此背景下,「量子+AI」融合趨勢加速。上述報告指出,二者在硬件設計、算法優化、模型創新等方面的協同效應日益突顯,成為科研領域重要研究方向。AI能夠助力量子計算硬件設計,量子計算則為量子AI模型帶來突破,兩者協同將推動算法與應用的發展。

 隨著量子計算硬件的持續突破和算法創新的加速,「量子+AI」從基礎研究向技術應用、產業轉化加速邁進。

 深圳量旋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量旋科技」)創始人、CEO項金根判斷,高性能的通用量子計算機預計在未來十年至十五年問世。他介紹稱,目前量旋科技通過研發教育級的核磁量子計算機和具有更高算力的產業級超導量子計算機來推動量子計算落地。項金根透露,量旋科技今年計劃打造AI量子教學助手等產品服務,同時深化AI與量子計算融合,提高量子云資源調度能力,推進與各行業頭部客戶合作落地。

 「量子計算作為典型的多學科交叉的前沿技術領域,其發展速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跨學科協同創新的能力。」成都中微達信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微達信」)董事長曾耿華表示,量子計算作為「終極算力」,在多個領域具有顛覆性潛力,並將催生出一系列創新產品,賦能多個行業。他表示,中微達信正在將AI技術深度整合到量子測控軟件與系統解決方案中,幫助科研和工業用戶實現更高效、更精準的量子硬件操作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