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觀者言)古人的三層境界 泰來
曾有文章談及,中國文化向來注重層次:天有三十六重天,地獄分十八層,陰陽生四象,四象衍八卦,這類對世界的論述滲透在各方一面。在為人處世的追求上,中國人同樣講究境界,大致可分為三層:立德、立官、立言。
立德被視為古人追求的最高境界。《大學》開篇即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此處的「德」並非單純指道德德行,而是一種通透的人生境界──它關乎個人修為的深度,更強調內在的自律與精神的完善。這種境界超越了外在評價,是個體對自我價值的終極肯定。
立官則是個較世俗層面的核心追求。「學而優則仕」 的觀念根深蒂固,對古人而言,寒窗苦讀十二載,一朝科舉登第,不僅能「揚名聲,顯父母」,更是平民突破階級壁壘的唯一通道。立於廟堂之上,以己之言影響國策,為天下百姓謀福,這是歷代文人的集體嚮往。不過,「立官」的理想與現實常存差距:飽讀詩書者未必具備治國之才,若僅為虛名而求仕,便偏離了「經世濟用」的初衷。
立言往往是前兩者落空後的選擇,卻也成就了不朽的精神遺產。《史記》中 「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的論述,道盡了立言的底色:西伯拘羑里而演《周易》,屈原放逐而賦《離騷》,韓非囚秦而著《說難》……這些智者在仕途失意後,將抱負寄於筆墨,反而留下了穿越時空的思想結晶。
其實,三者本無絕對高低,關鍵在於是否契合個人能力:能立德者成就人格標杆,善治國者當居廟堂之高,文采風流者可借文字傳薪火。讓適合的人在適合的領域展現價值,或許正是這種層次觀留給今人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