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中,和孩子回顧上學年的下學期,孩子感嘆「學生不易做,老師也不好當」。我看到了孩子看問題的高度,原來班上有同學欺負歷史老師。
有的同學對老師的權威毫不在乎,甚至不怕任何後果。有一次上歷史課,一位同學找到老師的弱點,借機在堂上對老師大哭大鬧;還有另一位同學簡直逃課到物理實驗室,驚動了相關老師去找;還有的同學上堂睡覺,課後卻講歷史老師不好等等。通過這些事,讓這位歷史老師身處學生輿論的「風口浪尖」。
孩子眼中的歷史老師是一位非常公正、知識淵博且願意關心學生的好老師。然而,同學們卻不喜歡這位歷史老師,其原因可能要追溯到歷史這門科目。中學生正值青春期,最不喜歡條條框框,而歷史是一門研究人類過去的學科,不僅記錄過去發生的事件,還需要通過事件分析原因、背景與影響,並探討其對現在和未來的啟示。孩子懂得這一點,因此喜歡上歷史課,也因為歷史老師的有趣講解而喜愛這位老師。由於歷史課的學術性,很多學生最終卻不喜歡這門課,繼而影響對歷史老師的偏激態度。
孩子說老師不好當,因為看到歷史老師的「無奈與無辜」,看到同學的「無理與無視」,這樣的教育現場又怎能讓老師培養學生從歷史事件中學會人文素養呢?孩子說儘管老師內心充滿傷痕,仍然初心不改想要管教好一班學生,傳授歷史知識剖析人性,希望啟迪學生的品行,老師這樣的付出是難能可貴的。
只要有一位愛唱反調的學生,若老師隱忍不發,而學生又不受懲罰,這樣的學生就會更加得意,身邊的同學們也會跟着模仿,漸漸地形成不良校風。如果教育是放任而無作為的,那麼教育現場只會更加混亂,老師也會感到無力。此時,能夠秉持正道不受影響的孩子實在屈指可數,而這些正直孩子的家庭教育功不可沒。
在教育現場,老師面對學生的挑戰,需要的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耐心與堅持。希望未來的教育環境能更加和諧,讓老師和學生都能在其中受益,共同成長。唯有如此,才能讓教育的使命得以實現,讓每位學生在歷史學習中洞察人類行為與動機,從過去的經驗中學會反思自身的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成為更有責任感與思辨能力的公民。正如蘇格拉底所言:「未經反思的生活不值得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