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肉不震)蓄意或無心的食安恐懼  聶風

 暑假期間,在家長群組聽聞有家長打算到雲南旅遊,並大讚可以在當地摘到新鮮菇菌食用,令我不禁擔心起來。事關之前在澳洲有一宗因料理引發的謀殺案近日震動國際社會:婦女派特森(Erin Patterson)因在威靈頓牛排中摻入致命的「死帽菇」(Death cap mushroom),導致公婆及姑母共三人死亡,被陪審團判定有罪。

 二0二三年的這頓午餐成了奪命盛宴。派特森製作的威靈頓牛排本應遵循經典做法:將蘑菇碎鋪在牛排上,裹以酥皮焗烤。但她在蘑菇餡料中混入了「死帽菇」—— 這種含劇毒的真菌是全球最致命的菌類之一,其毒素耐高溫,即便經過烹飪也無法消除。

 庭審中,派特森堅稱毒菇是「意外混入」,但案情細節疑點重重:威靈頓牛排的製作需將菇類切碎與牛排緊密結合,食客幾乎會食用全部餡料,與「普通毒蘑菇牛排可能剩餘菇類」的情況不同,顯露出蓄意為之的痕跡。案件審理歷時兩個多月,陪審團最終裁定其謀殺罪名成立。

 無獨有偶,台灣高雄近日也發生一起食物安全驚魂事件。一名民眾購買芥末章魚食用時,發現食材中疑似混入含有劇毒的藍環章魚,當即催吐並就醫。儘管檢查後未出現中毒症狀,但當事人仍感到下巴發麻。店家回應稱供應商提供的檢驗報告無異常,卻未能平息爭議——網友對照圖片後紛紛指出「這就是藍環章魚」。

 醫生表示,藍環章魚的毒素尚無解藥,一旦中毒可能致命。此次事件雖未造成傷亡,卻暴露了生鮮食材供應鏈的安全性漏洞。有網友調侃:「幸好澳洲那起案件的兇手沒找到藍環章魚,否則可能衍生出更多毒料理。」

 兩起事件雖性質不同,一起是蓄意投毒,一起屬疑似食材污染——卻共同敲響警鐘:美食的本質是安全與分享,我們不是生物或植物專家,平日可能對這種源頭式的食安丟以輕心,但看到這些事例後,大家又會不會在選擇食物、食材時更加審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