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7月16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黎金良中國國家統計局15日發佈今年第二季度經濟數據,顯示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5.2%,高於市場預期的5.1%。在數據發佈後,多家外資機構紛紛調高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測。
中國第二季經濟增速儘管低於首季的5.4%,但上半年整體增長有望達到5.3%,顯著高於「全年增長5%左右」的官方目標。綜合外媒報道,包括摩根士丹利、高盛和巴克萊等國際金融機構,將中國今年GDP增長預期上調至接近5%。分析認為,這些調整反映了市場對中國經濟韌性和政策效果的信心。
彭博社評論稱,中國經濟在全球貿易摩擦和內部結構性挑戰下仍能實現超預期增長,顯示其政策工具箱的靈活性和有效性。評級機構穆迪分析經濟展現韌性,主要因為近期促進消費的努力,例如今年初擴大的消費品以舊換新計劃,提振了零售銷售。
中國上半年經濟數據可謂含金量十足,多個亮點突顯經濟強大的韌性和深厚的內生動力。首先是內需成為推動GDP增長的最大支柱,上半年內需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68.8%,其中最終消費支出貢獻率為52%,是當之無愧的增長主動力。其次是新技術帶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人工智能、低空經濟、自動駕駛等新興經濟領域蓬勃發展,深度融入各行各業,代表經濟正加速向高端化方向轉型。上半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10%左右,這一比重與發達國家相比也毫不遜色。
中國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高級研究員龐溟16日對【香港中通社分析稱,從居民收入和消費支出情況來看,扣除價格因素後的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速快於GDP增速和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同比增速,且農村居民收入增速更快,說明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的良性循環不斷鞏固。數據顯示,6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4.8%,雖低於預期5.6%,但顯示消費市場逐步回暖。
龐溟進一步指出,全國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增速和人均轉移淨收入增速快於整體增速,反映出推動中低收入群體增收減負、完善勞動者工資正常增長機制的各項政策不斷發力顯效。
中國製造業表現穩健,也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柱。龐溟表示,從第二產業中各個組成部份的工業投資同比增速和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來看,製造業作為第二產業的核心組成部份,其投入產出比依然較為均衡合理。數據顯示,6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8%,高於市場預期的5.6%。其中,裝備製造業和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速顯著快於整體水平,顯示製造業正在加速提質增效。
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也是一大亮點。龐溟表示,中西部地區投資增長快於東部地區,說明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的疊加效應進一步發揮,西部大開發、中部地區加快崛起等戰略得到深入實施,新的增長極得以培育形成。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8%,其中中西部地區投資增速顯著高於東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