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輔導體系該何去何從?  逆光

 近日,由政府相關部門發佈的學生輔導團隊工作介紹影片,引發社會不少熱議。影片中呈現的學生輔導員工作內容,豐富多元,卻折射出深層次的問題——職責邊界模糊,專業定位缺失,這一現狀正深刻影響著澳門學生心理健康服務的質量與效能。

 在澳門校園中,學生輔導員常被視為「萬能角色」。他們既要在課業輔導時化身「學科老師」,為學生答疑解惑;又要在活動組織中擔任「策劃者」,忙於迎新活動、慈善賣旗、社區服務;還需在日常溝通中充當「調解員」,成為師生、親子間的溝通橋樑。此外,協助老師處理學生矛盾、組織清潔活動等瑣事,也常常落在他們肩上。這樣龐雜的工作內容,使得學生輔導員無暇專注於核心職能,也不得不讓人擔心,學生能否得到專業的心理健康輔導與成長引導。

 而外展學生輔導員與巡迴學校學生輔導員同樣面臨困境。外展輔導員需要跟進輟學青年,幫助他們重返校園、恢復身心健康,但在實際工作中,若缺乏專業的心理知識和技能,其實難以深入解決青年們的心理問題;巡迴學校輔導員穿梭於不同校園,試圖兼顧多校需求,無法提供持續且有效的輔導服務。

 職責不清的背後,是專業定位的迷失。學生輔導員的工作性質本是甚麼?如非圍繞學生心理成長展開,而是「樣樣都做」,那麼如何保障學生心理健康出問題的孩子。當輔導員將大量精力消耗在非專業事務上時,那些真正需要心理疏導、情緒支持的學生,反而得不到及時且專業的幫助。這不僅辜負了學生和家長的信任,也讓澳門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領域的投入難以發揮最大價值。

 值得關注的是,隨著社會壓力增大,澳門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趨嚴峻。焦慮、抑鬱等情緒困擾頻發,校園衝突事件也時有發生。在此背景下,構建專業化、精細化的學生輔導體系迫在眉睫。借鑒國際經驗,將學生輔導職能進行細分,設立專職社工崗位處理學生生活事務與社會適應問題,配備專業心理輔導員聚焦心理諮詢與治療,或許是破局之道。

 明晰學生輔導員職責,是對學生心理健康負責,更是對澳門教育未來負責。期待相關部門以此次爭議為契機,推動學生輔導體系改革,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專業支持下,擁抱陽光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