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患者中約四成會出現語言障礙 澳言語治療資源未能配合病患需要

 【特訊】因應港澳地區中風患病率持續高企,香港每年新增中風病例約二點五萬例,澳門年新發病例亦近千例左右,中風患者中約百分之四十會出現語言障礙,慢性失語症康復難度極大,澳門現有言語治療資源未能配合病患的需要。

 衛生局著重預防和控制慢性疾病,提升居民的健康管理意識,在《健康澳門藍圖》「攜手共創健康澳門」的政策中,資源逐漸下沉,從醫院到社區。為此,澳門復康會、腦康同行協會主辦,澳門語言治療師協會協辦,日前於黑沙環衛生中心舉行「創新科技在失語症康復中的應用與展望」研討會暨患者免費招募計劃啟動儀式,出席人數近二百五十人,對象為醫生、護士、語言治療師、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病友及照顧者,過程參與者投入度高,協會期望澳門的病友也能借鑑香港的支援和經驗,實現澳門病患「助人自助」美好願景。

 澳門復康會及腦康同行協會會長招漫玲在致辭時表示:希望通過本次研討會學術交流,讓更多人了解失語症康復創新科技,期待分享交流能讓創新科技惠及患者,喚起更多人關注康復公益,號召大家一同為腦部疾病患者康復添磚加瓦!同時介紹澳門復康會、腦康同行協會成立與發展進程,搭建醫療專業學術交流平台,同時面向市民開展多元化康復工作坊,為亞健康人群、慢性病患者,長者及殘疾人士提供支援,全力推動社會共融。腦康同行協會成立至今不足兩年,已走進菩提圓護老院、澳門傷殘人士服務協進會開展專題講座;未來,計劃引入香港新健社(腦中風病人自助組織)皇牌項目「開心唱歌學講話」,以及香港中大生物工程研發逾十年的「希望之手」──現已迭代至第二代柔性機械手,可有效助力患者主動開展手部訓練,借成熟互動模式,幫助腦中風、腦腫瘤等腦部疾病患者重塑語言和手部能力,減少由疾病帶來負面情緒困擾及無助感,重拾希望與生活信心。為此,該會誠摯邀請醫生、社工等專業人士擔任顧問,患者、家屬、熱心人士成為義工加入康復伙伴行列,一起實踐「健康澳門,攜手共創」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