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屢現「以老護老」的照顧者悲劇 當局須制定全面照顧政策

 【香港中通社七月十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 徐嘉儀)香港智庫預測,香港六十五歲以上人口比例將在二十年內激增近百分之十,每三人即有一名長者。面對「以老護老」現實壓力,香港如何讓長者「老有所依」?

 香港智庫團結香港基金十日發佈研究報告,預測隨著人口老化,香港六十五歲及以上人口比例將由今年的百分之二十三點六增至二0四五年百分之三十三點一,八十五歲及以上人口比例亦將由百分之三點三升至百分之八點六。

 香港是全球最長壽的地區之一,女性平均壽命約八十八歲,男性平均壽命約八十二歲。長壽長者多由子女、伴侶照顧,但照顧者皆已是高齡群體,同樣面臨體力問題、健康風險,長期身心透支。

 近年香港就發生不少「以老護老」的照顧者悲劇,早前八十八歲著名武術指導唐佳疑因太太雪妮病重而輕生,雪妮亦在數日後病逝。去年,一名六旬男子在家中暈倒後失救喪命,其長期臥病在床的八十二歲母親因無人照顧而死亡。

 有見及此,面對未來人口結構的變化,香港必須針對長者最後階段的照顧需求,制定全面的照顧政策。

 團結香港基金就改善香港的晚期照顧政策提出五項建議:強化預設照顧計劃發展;透過醫社協作平台,促進晚期照顧協作;透過三層教育策略優化生死教育;策略性提升樂齡科技應用;完善配套服務及行政流程,推動香港發展更全面、以人為本的晚期照顧,滿足香港人口老化帶來的多元需求。

 特區政府早前修例推動晚期照顧發展,訂立預設醫療指示,讓成年人在精神健全時,預先表明在無行為能力時,是否希望接受醫療照護。修例提供了一個契機,讓社會認識預設照顧,按病人意願,提供合適的晚期照顧。

 團結香港基金認為,有效的晚期照顧政策不但惠及病人和家屬,也能減輕醫院因為晚期病人高強度醫療需求,而顯著增加的壓力。相關政策應涵蓋不同年齡層的市民,並擴展至醫療以外的心理、社會及靈性層面,確保市民在生命最後階段獲得全人照顧。

 另一方面,隨著科技發展,樂齡科技亦能提升晚期照顧質素,減輕照顧者負擔。特區政府促進銀髮經濟工作組正落實有關措施,鼓勵企業發展樂齡科技,包括護理、保健、長者益智玩具、移動穿戴、康復輔助器具等產品。

 對此,團結香港基金建議,政府可考慮與一站式樂齡科技服務平台合作,在醫院及社區推行針對性推廣計劃,把樂齡科技推廣融入常規護理,提升市民認知、服務可及性和使用率,從而改善晚期病人及照顧者的照顧質素和生活質素。將現行「被動回應」模式轉型為「主動識別」系統,讓潛在使用者更易獲得所需的樂齡科技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