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恢復開放 沉浸式體驗抗戰歷史

 【香港中通社北京七月八日電】(香港中通社特約記者莊恭)八日,坐落在北京盧溝橋畔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恢復開放,館內陳設的《為了民族解放與世界和平》主題展覽亦同步對公眾開放。該展共分八個部份,展出照片一千五百二十五張、文物三千二百三十七件,全景式呈現中國人民十四年艱苦抗戰的光輝歷程。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侵華日軍悍然發動「七七事變」,中國軍民奮起抵抗,拉開了全民族抗戰序幕。據悉,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八十周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進行了近八個月的改造提升,館內基本陳列面積由六千七百平方米增至一點二二萬平方米。

 記者在現場看到,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正門兩側,「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赫然醒目。這十六個大字正是本次展覽的主題。尤值一提的是,抗戰紀念館門前共有兩層台階,一層是十四級台階,二層是八級台階,分別象征十四年抗戰和八年全民族抗戰。步入抗戰紀念館序廳,大型浮雕《銅牆鐵壁》映入眼簾,象征中華民族不畏強敵、團結抗戰。

 紀念館副館長李志東對中通社記者表示,展覽陳設以「編年+專題」的方式展開,注重運用現代科技,結合實物展品和場景展示,旨在打造沉浸式參觀體驗。比如,抽拉式展示日本強擄勞工檔案、聽筒式收聽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對日宣戰錄音等。

 值得關注的是,展覽亦呈現港澳台同胞的抗日鬥爭,以及海外華僑積極支援抗戰的光輝歷史。其中展出了保衛中國同盟中央委員會成員在香港的合影。一九三八年六月十四日,宋慶齡在香港創立保衛中國同盟,向國際社會傳達中國抗戰消息,并為八路軍、新四軍募集大量資金和物資。此外,展覽採用場景模擬的方式,刻畫了香港同胞捐款捐物、支援祖國抗戰的歷史時刻。

 記者注意到,根據抗戰歷史發展脈絡,展廳燈光營造了由暗到明、由冷到暖、由苦難到輝煌、由悲愴走向勝利的情感氛圍。多件文物、檔案在抗戰館首次亮相,比如盧溝橋事變中犧牲的第一位中共地下黨員沈忠明的革命烈士證書;《論持久戰》日文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