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00八年五月十二日十四時二十八分,以四川省汶川縣為震中的黎克特制8.0級特大地震爆發,舉世震驚!對於旁觀者而言,時間遠去,血痕淡退,無辜逝去的生命淪為舊聞中的數字。恐怕唯有親歷者還記得地動山搖時的驚悚和絕望,唯有倖存者在跨越了生離死別的界限後還有切膚之痛。
回憶起地震的場景,導遊濤兄依然心有餘悸。「我當時從午覺中醒來,逃到樓下,聽到哭喊聲撕心裂肺,頭腦一片空白,忙蹲下來抽一支煙,事後覺得後怕。」他頓了頓,感慨地說,「你想一下,那麼多的石頭從山上滾下來,村子被山堵住,你能往哪裡逃?更可怕的是,泥石流一來,整個村莊被掩埋了,逃也逃不掉。」此刻,經過重建的映秀鎮在廢墟中站起,煥發生機。村民挑著擔子,坐在橋邊,正在賣新鮮的小櫻桃,讓人難以想像這兒曾發生過一場夢魘。
直到走入漩口中學遺址,我被眼前的斷壁殘垣震到了。校園中央是一塊石鐘,兩道裂痕代替了時針、分針,凝固了地震發生的時刻。後面,整棟教學樓側歪著,被迫跪在地上。牆壁上的裂痕,石柱子的鐵條,似乎還在訴說那驚心動魄的瞬間。連接教學樓的空中走廊幸運地避開了地震波,一桿紅旗樹在空中,一點風都沒有。在如泣如訴的小號聲中,我們邁著沉重的腳步,繞校園走一圈,才發現階梯教室往後傾倒,如垮掉的積木。學生宿舍樓原有五層,現剩四層,原來第一層已被壓垮,連同來不及逃脫的生命。路邊,挺拔的塔松肅立,如在默哀。青翠的草木叢生,清脆的鳥鳴聲刺破寧靜,讓人覺得從未有過的壓抑。
在公墓的坡道,牆壁留下了一個個遇難者的名字,人們沒有忘記他們。在進入汶川特大地震震中紀念館參觀時,我們被那些義無反顧前來支援的志願者打動了。站在抗震救災的模範牆邊,我看到了為保護學生而獻出生命的映秀小學教師張米亞,捨小我顧大家的英雄少年張博,衝鋒在前、捨己救人的「鐵軍英雄」柳德佔,為搶修光纜而英勇犧牲的中國移動職工劉建秋……在災難的面前,眾志成城的力量跨越了年齡、地域、行業等界線。然而,地震是一面鏡子,讓我們看到了人性的善良,也看到人性的醜惡。導遊私下說道,「在地震發生時,歷史老師『范跑跑』丟下學生,只顧自己逃命,事後還要自我辯護,令人不齒。」
在離開漩口中學時,我看到穿校服的學生列隊站在石鐘前面,為長眠在地下的逝者默哀。此刻,地震遺址就是課室,斷壁殘垣、相片、遺物等就是活生生的教材,大家都為命運的無情而感慨,但也被國人守望互助、共克時艱的精神打動。王國平在《今夜》中寫到︰「今夜/請疼痛的記憶/攙扶著我們失散已久的親人/用月光一一護送他們回家。」而我想說,疼痛的記憶也攙扶著我們,在命運的無常中找到人性的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