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六月三十日電】(記者李彥洲)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六月二十九日簽署法令,批准烏國家安全與國防委員會關於烏退出《渥太華禁雷公約》的決定。這一決策發生在俄烏衝突膠著、烏東部戰局惡化的敏感時刻,引發國際社會對人道主義危機的深度憂慮。
《渥太華禁雷公約》於一九九九年正式生效,公約禁止使用、儲存、生產和轉讓殺傷人員地雷。
此前,已有多個東歐國家稱基於相關安全考量暫停履行該公約義務。波羅的海三國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本月二十七日分別向聯合國提交退出《渥太華禁雷公約》的文件。按照公約規定,三個國家將在六個月後正式退出。另據歐洲媒體報道,芬蘭和波蘭也已啟動退出這一公約的程序。
烏克蘭是《渥太華公約》的締約國,俄烏戰事開始後,烏克蘭在使用和接受援助這種地雷的時候遇到了諸多困難。在使用反步兵地雷方面,烏克蘭雖然受到公約限制,但還是進行了部份部署。
對於東歐幾國突然退出《渥太華公約》的緣由,軍事專家宋忠平六月三十日在接受香港中通社採訪時表示,地雷是一種防禦性的武器裝備,相對來說,地雷是一種廉價又有效的武器裝備,被譽為「最經濟實惠的防禦武器」,可以延遲進攻一方的進攻速度。俄羅斯周邊的這些國家比較擔心有一天受到俄的「入侵」,對其國家主權帶來麻煩。所以它們退出《渥太華公約》,是為了能夠正常使用地雷,同時也說明俄羅斯和周邊這些國家的關係日益惡化,相互之間的不信任也在不斷地加劇。而作為弱的一方,會把地雷作為防止「入侵」的重要手段。
據悉,俄烏開戰後,烏克蘭的地雷準備嚴重不足,但受公約的約束,其他國家也很難向烏克蘭援助這種武器。由於俄羅斯沒有簽署這個公約,俄羅斯實際上在俄烏戰場上大量使用反步兵地雷。澤連斯基簽署這個法令在於能夠更加充份地在俄烏戰場上將反步兵地雷作為防禦性武器。
另一方面,波羅的海三國陸軍總和不足八萬人,直面俄羅斯的軍事壓力。立陶宛退約程序未完成便已在邊境布雷,其國防部直言:「保命比條約更重要。」波蘭計劃製造一百萬顆地雷堆砌邊境,芬蘭與烏克蘭則同步推進退約,形成地緣防禦鏈。
澤連斯基的退約決策被解讀為「敗局前的極端手段」。分析指出,烏軍或在俄控區佈設大量地雷,增加敵方掃雷成本,甚至以平民傷亡為代價製造戰後治理難題。此舉隱含政治施壓:波蘭與波羅的海國家退約後,可能向烏提供地雷技術與產品,形成隱性軍援網絡。
此外,現代地雷技術已顛覆傳統認知。POM-3地雷可偵測腳步聲自動彈射爆炸,三十米內無人生還;美軍援烏的BLU-43「龍牙」地雷單價僅三十美元,專炸下肢致殘卻不致命,兼具成本與威懾優勢。烏軍更用無人機空投地雷,實現「指哪打哪」的精準佈雷。
但與此同時,地雷技術升級加劇人道危機。柬埔寨戰後三十年仍殘留五百萬顆未清地雷,烏克蘭當前雷數已達六百萬顆,四分之一國土淪為高危區。春耕農民被迫自行排雷,危險系數極高。另外,若烏軍在居民區布設殺傷性地雷,將觸犯《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約》,澤連斯基可能面臨戰爭罪指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