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三年,把我們困守香港一隅,好不容易等待到復原,才有回到故鄉的機會,由於回鄉者眾,交通工具不足,便使我回念昔年珠江三角洲滿江都是花尾大渡的景象。
青少年時代,我家在江門,要到台山,開平等地,便要乘搭花尾渡。後來,我在廣州《越華報》任職,回家省親,差不多每旬都要乘搭一趟花尾渡。
花尾渡是珠江三角洲特有的交通工具,它具有「渡」的名,但它本身並無動力,它是一座木製的船形建築物,浮在水上,由一艘小汽船拖曳而行駛。
大灣區是一張龐大的水網,河流湖泊,處處可以通航,這些星羅棋布的內河,四通八達,毋遠弗屆,水平如鏡,風浪不大,從廣大農村前往廣州(當年稱省城),澳門和香港,極為便利,而花尾渡便應運而生。
花尾渡一般都是三層,下層是貨艙,由農村口運出的是:稻米、蔬菜、生果、塘魚等土產。設有一個小艙,容納那些貨物的主人,艙中設有一些竹床,竹椅,帆布床,帆布椅(或稱馬扎),這個地方,收費最廉,由四鄉到廣州,路程約為一天,早上登船,次日早上抵岸,農民把土產挑到市場,正好趕及早市。沽去貨物,買回農村所需的西藥,布匹,化妝品回鄉。
二層是普通艙,中間是通道,通道盡頭是洗手間。兩旁是一個一個的碌架床位,床位很寬敞,比如今乘飛機的經濟艙位舒服多了。床頭還有一個小小的床頭櫃,有一個熱水壺,可以沏一杯西湖龍井或安溪鐵觀音。抗戰前,設備較為簡陋,每床位供應一把新會葵扇,乘客一面搧涼,一面喝茶。戰後,艙頂設有兩把大風扇,溽暑天氣,也不致熱得頭昏眼花了。
第三層是駕駛室和炮樓,船長和船員住房,尾部為廚房,花尾渡給乘客供應膳食,船在江上行駛,穩定安全,乘客大致很愜意。時至黃昏,便是晚餐時段,身穿白色制服的侍應,拿着拍紙簿,詢問乘客吃甚麼菜式。不要看輕船菜,花尾渡每條航線有多間公司競爭,各出奇謀,以船菜精美為號召,聘來鳳城廚師,大良廚娘,他們都有其撚手菜式,你可以吃到順德釀鯪魚,大良炸牛奶,鳳城野雞卷等菜式,若遇鰣魚季節,你可以吃到清蒸三鯠,或是三鯠燜涼瓜等嶺南菜式,一些富商,為了口腹之欲,專程乘搭某某線的花尾,證明他們船上的菜式,確有過人之處。我們窮學生,當然不能效法富人點菜,不過,船上的經濟飯,也頗為可口,像:霉菜蒸鯇魚,蘿蔔豬大腸等碟頭飯,經過高手泡製,也比學校所吃的較為高明。
花尾渡本身沒有動力,行走江上,完全倚靠在前拖曳它的小汽船,這些小汽船,都有很強大的馬力,拖曳時所用的鋼纜,非常粗強,即使遇到賊人劫船,以刀斬纜,也不會輕易得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