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立同學」即是欺凌或排擠的一種形式。學生可能因為外貌、性格、興趣等原因遭受同學的欺凌或排擠,進而感到孤獨。此外,為了應對學業壓力,部分學生可能會過度專注於學習,忽略社交活動,最終造成孤立。家庭環境也是一個重要因素,例如父母離異或經濟困難,可能會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進而影響他們的社交行為。
與家長交流後,我發現兩種有趣的觀點。第一種是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不會孤立同學。第二種是家長反映自己的孩子正被班上小團體孤立。進一步詢問後,我得知聲稱孩子不會孤立同學的家長,實際上並沒有與孩子溝通,甚至不知道正是她的孩子帶頭孤立了曾經的好朋友。而被孤立的同學,從小學到中學成績都名列前茅。當然,這種情況比較少見,更令人意外的是,這兩位家長彼此認識,而且曾經還相約孩子們一起打球玩樂,如此熟悉的關係卻在校園中悄然產生了對立。
這個例子說明,孤立者與被孤立者往往曾是好朋友,正如常言所說:「越了解你的人越容易背叛你。」被好朋友或同學孤立的感受可能非常複雜和痛苦,包括失落與悲傷、焦慮和不安、自我懷疑、憤怒和挫折。特別是當這種行為來自曾經的好朋友時,這些感受可能會嚴重影響學業、情緒和整體心理健康。
青少年正處於探索自我身分和社交關係的敏感時期,容易形成小團體以尋求認同感和歸屬感。學校環境中的競爭也可能促使學生尋找志同道合的夥伴,從而排斥其他人。性格內向或社交技能較弱的同學可能難以融入團體,導致被孤立。此外,小組作業評分標準的不公,例如「做多做少一個樣」的現象在校園小組作業中普遍存在。社交媒體和流行文化也可能強化特定團體的形象,導致學生模仿並形成排他性的小團體。
被同學孤立的後果因人而異,但長期被孤立往往會導致情感上的孤獨感,進而影響心理健康。情緒困擾也可能影響學習動機和表現。因此,學校應重視此問題,一旦發現學生被孤立,應及時與其溝通,鼓勵他們與信任的朋友、家人或老師傾訴感受,尋求支持和理解,以避免情緒不穩定。
另外,家長應確保孩子獲得充足的睡眠、健康的飲食和適度的運動,這有助於改善心情。同時,鼓勵孩子積極尋找新的朋友或社交圈,擴大自己的支持系統。通過這些方式,可以有效地保護孩子的心理健康,並逐步恢復自信和快樂。(三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