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風細語)「古特提斯洋精靈」特展 靈風
由澳門科學館與貴州省地質博物館聯合主辦的「古特提斯洋精靈──中國三疊紀海洋爬行動物」特展,於澳門科學館二號展廳舉行。展期至九月七日。
古特提斯洋Paleo-Tethys Ocean是個史前海洋,存在於古生代到三疊紀,位於匈奴地體與岡瓦那大陸之間,位置相當於現今的印度洋與南亞地區。而貴州魚龍與胡氏貴州龍等三疊紀早期的海洋爬行動物,就曾稱霸這片海洋長達一億多年,是地球生命演化史上的珍貴遺跡。
二點五億年前的三疊紀時期,盤古大陸逐漸成形,陸地生態卻陷入危機,讓部分陸地爬行動物重返海洋求生。特展透過珍稀化石、科學復原模型、多媒體影片及豐富圖片,全方位探索三疊紀時期中國南方海洋的生物多樣性。
矚目展品包括長達十米的梁氏關嶺魚龍、雌雄胡氏貴州龍、濾齒龍、多板礫甲龜龍、黃果樹安順龍,以及許氏創孔海百合等共四十二件遠古海洋爬行動物化石真品,深入揭示三疊紀時期海洋生物的演化、滅絕及生態環境變遷,啟發思考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係。
在三疊紀時期,魚龍是海洋中的頂級掠食者,其中梁氏關嶺魚龍,體長八米以上,身體呈紡錘形適合在水中快速游動,吻部較突出,缺乏牙齒,推測為濾食性大型海棲爬行動物。頸部較短,尾部長而細,四肢呈鰭狀,肱骨、橈骨、尺骨均較短,趾骨呈圓形。
而胡氏貴州龍,屬於卵胎生肉食性動物,蜥蜴狀,腦袋小,脖子長,四肢尚未退化成鰭腳,數量最多、體型最小,是中國最早發現、研究、定名的三疊紀海生爬行動物化石,也是原始鰭龍類在亞洲的首次發現,對脊椎動物,特別是海生爬行動物的演化及古地理分布的研究有着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