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五月二十一日電】(中新社記者李曉喻)「文旅融合前景廣闊,要推動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真正打造成為支柱產業、民生產業、幸福產業。」
五月十九日,正在河南考察的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來到洛陽龍門石窟,了解當地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推動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等情況。
「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產精心守護好,讓歷史文脈更好地傳承下去。」習近平始終牽掛著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和指示,為文物系統性保護傳承與活化利用指明方向。
把凝結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文物保護好、利用好,與推動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相輔相成。習近平此次河南行傳遞出三個重要關鍵詞,對如何統籌好二者的關係作出指引。
──保護。
「一座洛陽城,半部華夏史。」作為十三朝古都,洛陽現有世界文化遺產三項六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五十一處。
此次在龍門石窟,習近平察看石窟整體佈局風貌和代表性窟龕、造像,同現場的文物保護工作者親切交流。他強調,「要把這些中華文化瑰寶保護好、傳承好、傳播好」。
近年來,龍門石窟持續加大文物保護力度,利用技術手段,將靜態歷史轉化為數字檔案,不斷打造文旅新業態與消費新場景,給遊客帶來新體驗。
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習近平多次強調,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二0二二年在殷墟考察時,習近平就表示,要通過文物發掘、研究保護工作,更好地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去年,習近平對旅遊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明確提出「統籌政府與市場、供給與需求、保護與開發、國內與國際、發展與安全」。
一段時間以來,從北京中軸線躋身「國寶頂流」,到成都武侯祠博物館打造沉浸式三國文化盛宴,再到「鳳冠」「藻井」成為文創靈感源泉,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亮點頻出。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文化遺產蘊含的創新創造能量正被不斷激活。
──融合。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推進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是習近平的長期關注。他曾指出,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密不可分,「要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
赴地方考察時,習近平也多次提到這一點。今年三月在貴州,他要求當地「深化文旅體融合,豐富旅遊業態」。此次在洛陽,習近平再次強調,文旅融合「前景廣闊」。
在中國,文旅融合正不斷上新出彩。美食之旅、紅色之旅廣受歡迎,研學遊、非遺遊持續走俏;因一場比賽、一次演唱會、一個博物館而奔赴一座城,日益成為年輕人的新時尚。
「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習近平如是強調。有觀察認為,當今決定遊客出行目的地的不僅有傳統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底蘊,還有彰顯個性化和新鮮度的文化藝術資源。將文化活動與旅遊深度融合,不僅可提升旅遊體驗,更有助於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
──幸福。
不論是保護傳承歷史文化遺產,還是推動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歸根結底都著眼於人。
二0二0年在寧夏考察時,習近平就明確表示,發展現代特色農業和文化旅遊業,「必須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此次洛陽之行,習近平進一步要求文旅產業「真正打造成為支柱產業、民生產業、幸福產業」。
當前,隨著中國旅遊市場規模持續擴大,旅遊供給體系日臻完善,旅遊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份,民眾在旅遊中體驗到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也與日俱增。
針對如何讓旅遊業發展更好惠及民眾,習近平曾指出,「要抓硬件,更要抓軟件」,特別要提高服務質量、推進精細化管理,以優質服務贏得旅客的笑臉和稱贊,贏得持久的人氣和效益。
作為最終消費、綜合消費,旅遊業關聯性高、輻射面廣、帶動性強,具有「一業興、百業旺」的特徵。努力推動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也將為中國發展注入新活力、打開新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