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皆凡人,常會去做一些不切實際、遙不可及的「白日夢」,讓自己背上沉重的包袱,最終不堪重負,被徹底壓垮。其實,遇到難題無解時,不妨與自己和解,讓自己輕裝上陣,我們的人生也許會成為另外一個樣子。
當然,我絕對沒有鼓動人們「躺平」的意思,而是想說,多瞭解自己,揚長避短,因人而異,力所能及地去做事。我曾有一親戚,好勝心極強,無論幹甚麼,都想當個「第一」。在我童年的記憶裏,他就是個「拚命三郎」的形象。他種了幾十畝地,白天或下地幹活,或趕騾馬跑運輸,或為別人加工糧食,沒有一點閒暇。晚上也不閒着,在如豆的油燈下加工豬飼料、鋸柴、挑水,常常忙到深夜。後來,他又親手建造了一棟二層小樓,如鶴立雞群,成了村裏的一道風景。
而我知道,他患有肺結核,是不能太過勞累的。他一邊服藥調理,一邊拚命勞作,別人見了,即佩服他,又擔心他。好在他的努力沒有白費,家庭狀況不斷好轉,從一窮二白,變成了殷實之家,成了村裏為數不多的富裕戶,他也成了十里八鄉令人羨慕的男人。
儘管家庭富裕、美滿了,可他奮進的步伐一刻也停不下來,種莊稼、做生意、跑運輸、搞加工,一刻也閒不着。時間長了,即使是鐵打的漢子,也是吃不消的。拚搏奮鬥了十幾年後,他終於倒下了,雖然經過全力醫治,花光了他拚命積攢下來的錢財,最終也沒能挽回他年輕的生命。我去醫院看望他時,他還能認出我。他拉着我的手,斷斷續續地說,我這病啊,就是累的,兄弟,凡事都要悠着點,不要像我一樣……
我口裏一邊寬慰他,心裏卻十分認同他的話,他就是與自己過不去,不知道與自己和解。為了那份面子,為了那顆雄心,太過為難自己,讓自己宏大的理想與衰弱的身體去博弈,最終落得個「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悲壯結局。
由此可見,學會與自己和解,是非常必要的。自古至今,善於與自己和解的名人,也是很多的,大家最熟悉的,可能非蘇軾莫屬了。他年少成名,高中進士,可謂名滿天下,前程似錦。而現實卻給他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為他鋪設了一條跌宕起伏的人生之路。面對現實,他善於調整自己,適應環境,官居高位時,他勤政為民;生活艱難時,他開荒種地;深受陷害時,他忍辱負重;遭受排擠、打壓、貶謫時,他泰然自若……他總是以豁達、樂觀的心態面對現實,既不苛求自己,也不屈從他人。「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就是他人生的最好寫照。
他被貶黃州的幾年間,沒有經濟來源,一家人的生活都難以為繼。即使這樣,他也能勇敢面對,不陶醉在過去的光環裏,也不糾結於現實的不滿中;不怨天尤人,也不自暴自棄;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與自己握手言和。為了一家人的生活,他在城外東邊山坡上開墾了一片荒地,過上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耕生活,也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一個響亮的名號──「東坡」。勞作之餘,他廣交朋友,吟詩習字,研製美食,參禪悟道,苦澀、艱難的生活竟然讓他過得有滋有味,妙趣橫生。他喜歡遊山玩水,吟詩作賦,在黃州異常艱難的歲月裏,他創作了大量的詩詞歌賦,其中《前赤壁賦》《後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成了他的傳世之作,也成了文學史上的千古名篇。
人們常說,「是金子總會發光」。後來,蘇軾再次被朝廷啟用,他的人生也迎來了新的轉機。然而,經過了歲月的磨礪,他的思想在不斷成熟,人生觀不斷昇華,功名利祿在他眼裏已然成為浮雲。雖然在朝為官,他卻不屑於拉幫結派,不去爭權奪利,厭倦了相互傾軋、浮生如戲的官場。最終,他選擇了與自己和解,多次請求朝廷外放,申請到地方去做官,離開了世人所艷羨的盛名和高位。一到地方任上,他如魚得水,勤政愛民,造福一方,留下了無數千古佳話,自古至今被人們廣為傳頌。
有人說,「一個人若想抓住遙不可及的永恆,便注定會辜負每一個觸手可及的當下」,說得多好啊!當我們面臨無法承受的壓力或無法實現的遙遠夢想時,不要為難自己,不要意氣用事,更不要鑽牛角尖,學會與自己和解,要像一粒種子一樣,落在哪裏,都能生根發芽;長在哪裏,都能活出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