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照料站解家庭照護之憂 中國各地探索老人養老新模式

 【新華社瀋陽五月十六日電】(記者白湧泉、王瑩)一大早,家住遼寧省盤錦市的楊永華在兒子陪伴下,來到河岸社區養老服務中心日間照料站。簡單與護理人員交代幾句,楊永華的兒子匆忙趕往了自己經營的小店。在這裡,楊永華即將度過歡樂的一天。

 日間照料站是社區老人的第二個家。這一介於「居家養老」和「機構養老」之間的養老新模式,當前正在中國各地興起。清晨,老人被監護人送到這裡後,在這裡吃早餐、做手工,午飯過後有午睡,下午進行理療康復,晚餐過後有梳洗。

 楊永華的兒子與兒媳在當地經營一家燒烤店,店裡打烊時間不固定,幾乎都要半夜才能回家,尤其在夏季,凌晨兩三點收攤是常態。老父親的一日三餐等基本照料成了難題。二0二三年夏天,聽說家門口開辦了日間照料站,楊永華的兒子抱著試一試的想法將父親送到了這裡,令他沒想到,老父親很快就喜歡上了這裡,因為這裡「比家有意思」。

 民政部此前印發《民政部關於進一步擴大養老服務供給 促進養老服務消費的實施意見》,要求各地在社區層面建立嵌入式養老服務機構或日間照料中心,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助餐助行、緊急救援、精神慰藉等服務。在此政策推動下,中國各地近年來根據本地實際制定了生活照料、助餐、助潔、助浴、助行、助醫等日間照料中心服務內容。

 生命體徵監測、口腔操、入浴、精細化訓練……大連松朗養老院是一家專門從事照護認知症老人的機構。八十八歲的大連市民李世華患有認知障礙,她的家屬告訴記者,自從母親來到日間照料站,在專業機構照顧下,母親身體狀況一天比一天好。在這裡,規律有序的健康監測和藥物管理,讓十餘位患有認知障礙老人的生活更有活力和秩序,也很大程度緩解了家庭照護壓力。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二0二四年底,中國六十歲及以上人口達到三萬一千零三十一萬人,首次突破三億人,佔總人口比重百分之二十二。考慮到很多老年人有著不願離開社區、不願離開鄰里、不願遠離兒女的生活習性,近年來,中國各地積極探索「家門口」養老新模式,下大力氣提升養老服務質量和水平,日間照料這一養老服務模式迅速發展,受到越來越多的家庭青睞。

 在河北,衡水市整合社區資源,對接養老企業,把長期托養、日間照料、文化娛樂、餐飲服務等功能嵌入社區,打造示範性日間照料機構二十二個,滿足老人多樣化、就近就便的養老需求;在西藏,那曲市色尼區的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成為老人溫暖的「銀發港灣」,六十歲以上的老人不分戶籍、不分民族,每天只需繳納二十元的餐費,就可以享受午餐、晚餐,以及棋牌、舞蹈、理療、健身等十四項暖心服務;寧夏正力推社區日間照料服務,提出二0二五年力爭城市社區日間照料機構和養老服務設施覆蓋率達到百分之九十。

 此外,很多城市還開始探索「老幼共托」新模式,將托老與托幼服務相融合,在同一空間下進行老幼照料、代際學習和互動交流,一站式解決居民養老、幼兒托育問題。在山東、北京、廣州等地,當地政府通過整合場地服務功能,向托育機構免費提供場地,並按民用價格計收水電費,對老幼共托機構提供支持,部份地區還提供嵌入式社區托育點的項目建設資金,為運營企業減輕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