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錶手環數據有偏差 港消委會:不能作醫學用途
【香港中通社5月15日電】智能手錶、手環近年大受歡迎,香港消費者委員會測試44款在港出售的智能手錶、手環樣本發現,樣本測量步數、心率等表現參差,建議市民數據只適宜用作參考,不能作醫學用途。
消委會15日召開記者會公佈,測試了44款在港出售的智能手錶、手環樣本,手錶售價介乎199至9799港元,手環售價介乎139至498港元。測試發現,樣本測量步數、心率等表現參差,電力續航差異大。
大部分樣本估算步數表現合格,偏差不超過7%。其中3款可能將輕微手部動作推算為步數,導致偏差高達59%至74%。亦有2款樣本在大部分活動下,心率度量偏差逾11%,踩單車時心率偏差逾21%。
不少消費者配戴智能手錶或手環,最主要是希望記錄日常步數、移動距離及心率等數據。但消委會提醒,智能手錶或手環得出的健康及運動數據均是估算,不一定精準,只適宜作參考之用,不能作醫學用途。若依賴其判斷可能導致誤診,尤其糖尿病患者應避免以此作為醫療參考。
消委會研究及試驗小組主席鍾志勇指出,智能手錶及手環的投訴主要集中在三方面:產品質量問題(如無法充電、配對失敗)、維修服務不達預期(如反覆故障),以及物流延遲(如發貨滯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