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西安五月十五日電】(記者阿琳娜)「吉金.中國──中國青銅文明的興起與繁榮」展(以下簡稱:「吉金.中國」展)十五日在陝西歷史博物館預展,選取來自中國十七個省份五十一家文博單位的三百四十一件(套)青銅器及相關文物。
展覽分為「技術.潮流」「中心.四方」「禮樂.中國」三個單元,以青銅冶金技術和青銅文明的發展為視角,探討新石器時代晚期以來,以鑄銅技術為代表的各種文化因素向中原地區的加速匯聚,不僅催生出中國獨特的青銅文明,也使夏代文明躍升至王朝文明階段,並在不斷地整合與重組中得到持續加強和鞏固,至西周早期,一個疆土廣袤、文化趨同的中國基本形成。
「我們選取了不同地區、不同時期的青銅器,以展現青銅文明的發展。」「吉金.中國」展策展人谷朝旭介紹,比如商代中晚期之際九件一組的青銅禮器均為酒器的組合,西周時期十三件一組的青銅禮器則為食器、酒器和水器的組合。從商代的「重酒」組合到西周的「重食」組合,成組、成群青銅禮器的出現,反映出祭祀場面的莊嚴、過程的繁複,也是中國禮樂文明開始走向規範化、制度化的重要體現。
「周人將禮制與音樂緊密結合,形成了一套以樂懸制度為核心的禮樂制度,以編鐘、編磬為代表的金石樂器成為禮樂制度的重要載體。展覽中將西周早期三件一組的青銅編鐘與西周晚期八件一組的青銅編鐘放在一起,展示禮樂制度的逐步完善。」谷朝旭說,諸此種種,展覽對夏商周時期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發展格局的演進進行了具體而生動的闡釋,體現了中華文明的創新性、連續性和統一性等特徵。
陝西歷史博物館館長、「吉金.中國」展總策展人龐雅妮介紹,由青銅技術所引發的革命性變化,不僅影響了中國早期文明的發展格局,也奠定了後世中國禮樂文明的堅實基礎。展覽標題取自青銅器銘文中的「吉金」「中國」,體現青銅器在早期王朝國家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展現吉金鑄國、禮樂中華的宏大主題。
據悉,預展結束後,該展覽將於五月十八日至十一月十七日正式對外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