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籃球測試不常見,成效滿意心內暖。灣區協同在身邊,全運攜手作貢獻」
第十五屆全運會五人籃球(男子十八歲以下組)測試賽日前在塔石體育館成功落幕,珠海、中山、澳門、江門四地攜手參與。測試賽期間,醫療團隊模擬傷患轉運演練,志願者引導觀眾有序入場,計分系統即時更新資料,在這場測試賽的背後,既是澳門特區政府為籌備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進行的系統性測試,更是粵港澳大灣區體育協同發展的微觀縮影。澳門賽區籌備辦公室代主任傅斯娜表示,滿意賽事測試成效,指今次測試賽均以正賽模式進行,吸引一千五百人次進場,在十三個部門協同合作及二百多名志願者參與下,流程順暢。期望藉其他項目測試賽繼續檢視不足,提升辦賽能力。
資料顯示,由5月10日至6月22日,澳門進行乒乓球、三人籃球、五人籃球(男子18歲以下組)、排球(女子成年組)及空手道五個項目的測試賽,覆蓋競賽組織、計時記分、後勤保障、醫療救護等環節。模擬比賽項目的嚴格測試,既是對澳門承辦能力的極限挑戰,也是對灣區體育協作機制的深度磨合。澳門賽區籌備辦公室主任潘永權表示:測試賽不是「走過場」,而是要發現正式比賽可能出現的100種風險,並制定101種預案」。
澳門賽區塔石體育館突顯「小而美」,其頂棚增設光伏發電板,場館內嵌智慧溫控系統,測試賽後,塔石體育館恢復社區運動中心功能,開放時段惠及民眾。這種「賽時專用、賽後民用」的模式,與廣州天河體育中心「全民健身公園」異曲同工,共同構建起灣區「15分鐘體育生活圈」。
為了做好充份準備,澳門特區政府與廣東省體育局共建「粵港澳大灣區體育人才庫」,首批30名澳門裁判已赴廣州學習;引入香港賽事管理團隊,提升計時記分系統精度至毫秒級。在測試賽期間,澳門與珠海海關試點「賽事物資跨境綠色通道」,器材通關時間從72小時壓縮至4小時;醫療團隊憑「十五運會專用通行證」跨境,這些舉措為《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發展促進條例》中「人員物資高效流動」條款提供了實踐樣本。
澳門賽區測試賽的意義,遠不止於賽事籌備本身,全運會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體育支點」,測試賽期間,澳門同步推出「體育+文旅」,拉動旅遊消費。更深遠的影響在於城市氣質的打造,澳門這座曾經的「賭博之都」正蛻變為體育活力之城」,全運會不僅是體育競技,更是灣區共同書寫「中國故事」的舞台。
「十五運籃球測試賽」是成功的,這場測試賽,既是踐行著「簡約、安全、精彩」的辦賽理念,更是對「一國兩制」下大灣區攜手協作、融合發展的探索。可以預期,在11月份全運會開幕時,澳門賽區將交出一份令人滿意的答案。
「測試成功壯聲威,滿意全憑聚心齊。灣區三地同砥礪,開幕禮上鑄光輝」◇
-申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