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在米蘭茶餐廳的「新意」點心  吳侃

 在意大利米蘭中央火車站附近,一家名為「木點心」(Mu Dimsum)的茶餐廳每日座無虛席。餐廳裡一道道融合了中西食材的點心不僅新意十足,也心意滿滿。餐廳老闆、「90後」僑二代周碎麗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連線採訪,講述如何在海外探路「新中餐」。

 父母早年在意大利工作,周碎麗10歲時到米蘭與父母團聚。21世紀初,米蘭街頭已經有很多中餐館,這些餐館裡的海鮮炒麵、杏仁雞等「老外版中餐」也是周碎麗記憶中的中餐味道。

 「那時最常吃的一道菜就是杏仁雞,油炸過的雞丁與杏仁一起炒,口味酸酸甜甜。」周碎麗說,為迎合當地人口味,中餐館改造出這些不同於傳統中餐的菜品,雖然提升了當地人對中餐的認知,也使其長期被貼上廉價快餐的標籤。

 帶著改變大家對中餐刻板印象的願望,周碎麗決定從事中餐業。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新鮮食材還要在當地找,如何用本地食材呈現中餐味道是一大挑戰。周碎麗說:「餐廳主廚是馬來西亞華人,助理主廚是意大利人,我們經常為一道菜反復琢磨嘗試。」

 她舉例道:「傳統的馬拉糕口感偏乾,我們用意大利蛋酒醬搭配馬拉糕,並將蛋酒醬中的馬沙拉白葡萄酒換成了紹興黃酒,增添了別樣風味。我們還研發了黑松露野菌菇餃,當地產的黑松露搭配野菌菇,鮮嫩多汁、菌香馥郁。」

 就像紅酒可以放大西餐的風味,一杯對的茶也能讓中餐的層次感躍然舌尖,餐廳一直在探索「茶+食」的搭配。周碎麗說:「我們藉助綠茶的清爽突出蝦餃的風味,以普洱的醇厚平衡叉燒的油脂,用白茶的清甜襯托甜點的回甘。起初很多當地食客不習慣這樣的搭配,經過多年推廣,如今茶配餐非常受歡迎。」

 餐廳還融合其他菜系,推出一系列新派點心。比如用魚子醬點綴的北京烤鴨,用陳年花雕酒烹製的花雕紅蝦,加入雲南鴨腳木蜜的冰淇淋,以及膏黃飽滿的蟹肉小籠包等。

 周碎麗介紹,為了還原北京烤鴨鴨皮酥脆、入口即化的口感,他們花了很長時間才在愛爾蘭找到合適的鴨子品種,之後反復試驗掛漿配方和烤製時間,確保每隻烤鴨出爐時都油亮飽滿。擺盤時將鴨皮切割成小方塊,搭配魚子醬與烤麵包。這樣的烤鴨每週都能熱銷六七十隻。

 在她看來,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就餐不只為了飽腹,也是放鬆身心的時刻,因此舒適的環境至關重要。呼應名字裡的「木」字,餐廳家具以實木為主,落地燈的燈座用的是天然原木,光順著木紋灑在木雕屏風上,時間彷彿也慢下來。餐桌上紫砂壺、藤編托盤和實木筷架錯落有致,牆上掛著的雙面繡與字畫增添了中式韵味。

 餐廳入口的橱窗展示了各式各樣的茶具,茶單上有近40款中國名茶。餐廳每月舉辦一次品茶活動,介紹中國茶的歷史文化和茶藝禮儀。每逢中國傳統節日餐廳還會製作節令美食,讓食客了解其背後的傳統節俗。◇(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