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大家對未來前景產生迷惘的時候,樓市就一定疲弱,尤其是新開發地區的樓價,會跌得令人卻步,而舊區新樓的下跌幅度會相對較弱,於是舊區的抗跌能力好像特別厲害,這其實是和槓桿相關。
大跌市的時候,每個成交價格都成為市場指標,因為新發展地區的業主,大概率都有借款,對於價格敏感程度較高,於是更容易選擇止損,而止損的呎價就變成下一個指標;相反,舊區樓宇大部分落成多年,同區份的借貸比率不高,用家對價格相對看得輕,不急於售出,同區不會出現低的成交價格,於是普遍有「企得穩」的標籤印象。
槓桿令很多事情都變得標籤化,除了樓宇之外還有汽車。作為道路使用者,許多年前就已經特別討厭某歐洲牌子的汽車,有很多年輕司機不顧安全高速行駛,他們「無品」的駕駛模式,嚇怕許多人,而事實上,這品牌的駕駛者,就集中了很多類似的人。
雖然歐洲車比日本牌子貴,但剛好這品牌就和銀行簽訂協議,實際首付成本比日本車還要便宜,對年輕人特別友好,而且更加炫耀於是更多初出茅廬的小子會選購,當大量年少氣盛的駕駛者重複駕駛同一品牌汽車時,大家的感受可想而知。
最近這個歐洲牌子開始「洗底」,並非因為市場定位改變,而是因為年輕人集中都另外一個品牌的電動汽車,同樣是利益推動,因為環保新能源是最時髦的概念,銀行願意用「綠色貸款」的名義去借貸,同樣首期的情況下,利息更加少,加上汽車外型品牌價格更適合炫耀,於是消費族群就轉移到它身上。這可不是個人的感受,只要上網看看,這一群駕駛者,都會被冠以「L」的稱號。
本來不想標籤別人,但人以群分物以類聚,相同喜好或者相同狀況的人始終都會有類似的選擇,而驅動作出選擇的,除了心境,還有像金錢般的現實。只要有足夠多的主觀,最後就會形成客觀,與其讓別人標籤自己,倒不如自我張貼標籤。為了塑造人間清醒的形象,在未來可見日子,我仍未有購買這品牌電動車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