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行雲)日本天皇的眼淚  馬不前

身為一國之主,裕仁天皇眼見亡國滅種之禍就已逼近眉睫,他身為國主,肩負國家民族興亡重任,內心的難過,難以向任何人傾訴,而沖繩陷落,首相小磯國昭領導的內閣,不得不黯然下臺。天皇趁着這個機會換人,把年已八旬的老將軍鈴木貫太郎任命為首相。鈴木並非傻子,天皇的任命,是靠他收拾這副破破爛爛的攤子。

要收拾這副爛攤子並非易事,早在日方海軍連連失利,納粹德國投降後,波茨坦會宣言發表前,就打算找尋蘇聯為調停人,因為,當蘇聯遭德軍入侵時抗擊得十分吃力,日本拒絕出兵西北利亞,東西夾擊,可以一舉滅亡蘇聯,使蘇聯能東軍西調,專注對付德軍,日方認為它對德國有恩,希望蘇方感恩圖報,出為調人,使日本在商洽停戰是爭取一些有利條件。蘇方的史太林豈是一個知恩圖報的人?他在戰勝德國後,已向英美答應出兵協攻日本,柏林攻下後,蘇軍已由西向東調走,只是,秘密從事,日方懵然不知而已,仍是一片癡心,寄以厚望。日本天皇訓令外相東鄉擬派前首相近衛攜帶其親筆信至莫斯科重託史太林出面斡旋,也遭拒絕。

更令裕仁天皇苦惱的是:海軍雖一敗塗地,陸軍仍很強大,他們堅決不肯投降,常常高唱「一億玉碎」(全民戰死)的高調,日本大本營還設計:將首都遷至中國北方,將全軍撤至黃河以北,紏集日本,汪偽,偽滿,朝鮮等地軍力,負隅頑抗,戰至最後一兵一卒。果然如此,日本將國亡種滅,他身為天皇,怎能眼見大和民族絕滅?他要求鈴木首相,接受開羅宣言與波茨坦宣言,保存民族,以圖恢復。

在內閣中,同意天皇主張者三人:首相鈴木,外相東鄉,海相米內。反對者三人:陸相阿南,參謀長梅津,海軍軍令部長豐田。經過好幾次內閣會議,都是以三比三釀成僵局,而依照日本憲法,內閣必需全體一致同意,才能上奏天皇。而局勢是每況愈下;盟軍飛機則日以繼夜向日本各個城市傾瀉數以十萬噸計的炸彈,工廠全燬,人民無家可歸,物資欠缺,人民乏食,繼續拖下去,亡國滅種指日可待。盟機同時撒下傳單,聲言類似轟炸仍將持續,日本如不投降,將面臨毀滅。鈴木無計可施,只好奏請「天皇聖裁」。就在此時,美國原子彈製成,一九四五年八月六日投向廣島,一縷蘑菇雲升起,十萬市民喪生,大本營致電駐軍第二軍電查詢,沒有人接聽,原來,廣島守將也死於其司令部,當場死亡十萬,逃生的二十萬人,慢慢也逃不過鬼門關,死於相關疾病。

兩天後,另一顆招魂彈投向長崎市,死亡人數也達七萬人。(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