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訊】緬甸衛生部公共衛生司在五月二日,於內比都舉行地震救災及災後公共衛生應對協調通報會,會議採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進行。中國政府援緬衛生防疫隊、泰國國際應急醫療隊,以及馬來西亞的非政府組織等,都以線上形式參與會議。中國國際應急醫療隊(澳門)是目前持續在緬甸開展工作的七支國際隊伍之一,以線下形式受邀出席這場重要會議,與多國應急醫療隊和國際組織代表,共同商議災後的應對策略。
會議由緬甸衛生部公共衛生司副司長Dr. Htun Tin主持,會上全面回顧了自「三.二八」地震發生以來,災區應急醫療工作取得的進展。數據顯示,國際醫療隊每天的接診數量,從地震發生後七天的日均四百例,快速上升到高峰期的一千七百例。隨著多國救援力量不斷支援,從四月十二日開始,這個接診數字逐漸下降並趨於穩定。值得留意的是,現在只有百分之九的就診傷員直接與地震相關,其餘都是日常健康問題,這表明災後醫療需求已經從緊急救治階段,逐步過渡到常態化醫療服務。
中國國際應急醫療隊(澳門)協調員柯量表示,認可緬甸方面對災害階段的科學判斷。他認為,當前工作重點應轉向慢性病管理和傳染病防控,這對保障災區居民長期健康至關重要。中國國際應急醫療隊(澳門)願意和緬甸衛生部公共衛生司,在衛生應急體系建設、多部門協調機制等重要領域,開展技術合作項目,幫助提升緬甸應對複合型災害的綜合能力。
考慮到雨季即將到來,與會代表重點討論了災區居民安置區在環境衛生、飲用水安全,以及登革熱、瘧疾等蟲媒傳染病防控方面的嚴峻挑戰。針對這些情況,緬甸衛生部決定加強跨區域傳染病實時監測網絡的建設,系統地開展基層衛生人員專業培訓和居民健康宣傳教育工作,同時優化國際援助與當地醫療資源的協同配合。緬甸衛生部感謝國際社會持續給予的專業支持,並呼籲各國深化多邊合作,共同維護災後過渡期的公共衛生安全,為災區居民營造健康安全的生活環境。
截至目前,已有來自全球的卅一支國際醫療隊參與緬甸「三.二八」地震緊急醫療救治任務,其中七支隊伍仍在緬甸不同地區開展工作,包括中國政府援緬衛生防疫隊及中國國際應急醫療隊(澳門)。中國作為首批抵達災區且堅持開展救援工作的國際力量,中國醫療團隊在緬甸「三.二八」地震救援中,充份體現了負責任大國的精神和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