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四月三十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 徐嘉儀)匯聚各路饕客,香港的美食版圖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餐飲趨勢也不斷變化:老字號相繼退場,新品牌陸續進駐的同時,小店經濟正悄悄崛起,形成「冰火兩重天」的獨特現象。
這兩天,香港餐飲業傳出不少壞消息:四十四年歷史的港式茶餐廳金裝燉奶佬,最後一家分店即將結業;五十八年歷史的金記冰室所屬集團,遭債權人入稟呈請清盤;三十三年歷史的海皇粥店傳陷資金危機,多家分店停業……
情況不難理解,香港掀起北上消費潮,許多零售餐飲業人士都大吐苦水,指節假日生意大跌。
此外,大量內地餐飲品牌將香港視作走出去的「試驗田」,遇見小麵、太二酸菜魚、蜜雪冰城等紛紛湧進香港開店。對愛嘗鮮的港人,有了新歡忘了舊愛,這些新形象、新口味、頗具競爭力的價格,有足夠吸引力讓人「打開荷包」。
另一個消費模式的轉變,是「打包」文化興起,不足二百呎的外賣小店越來越多。
特區政府統計處最新數據顯示,去年全年食肆總收益價值按年下跌百分之零點一,食肆類別中,中式餐館、非中式餐館、酒吧總收益下跌百分之四點三至百分之十點二,快餐店、雜類飲食場所卻逆市上升百分之七點二和百分之一點四。
除了經典的「兩餸飯」,不論是賣煎讓三寶、山水腸粉、北方餡餅,或是陝西涼皮,店主都是「做到無停手」。相比要坐下吃半小時的餐飲店,小吃店五分鐘就能給三四位食客打包一份午餐。
小吃店舖位小,租金低,裝修不講究,方便將價格「打下去」;食客免了排隊入座時間,銷量也更大。
中通社記者了解到,荃灣區近地鐵站的一家二百呎地鋪,月租約四萬港元,僅售賣丸類小吃,平均營業額可達十三萬港元,淨利潤約四點五萬港元。據市場消息,一般火鍋店、茶餐廳淨利潤率約一成,較高盈利的咖啡廳也只是百分之十五。小食店淨利潤率達三成以上,比許多餐廳高不少。
香港餐飲業的兩極分化,是產業轉型的縮影,小店模式正重塑都市快節奏的餐飲生態。這波洗牌提醒香港傳統餐飲業,當情懷不再能支撐市場,唯有捕捉消費痛點、強化差異化競爭,才能在冰火交織的市場中突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