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多地出台科技金融政策 釋放推出創新工具信號

 【中新社北京四月三十日電】(記者 夏賓)過去,初創科技型企業缺乏傳統貸款業務所需的重資產抵押品,常面臨融資難題。現在,人才、技術等也成了增信的硬指標。

 生物醫藥企業杭州脈流科技正是受益於科技金融產品創新,通過浙商銀行「人才銀行」模式,獲得三千萬元人民幣授信支持,實現了技術突破和海外上市計劃。從人才到數據再到專利,評定科創企業信用的體係愈加豐富;從銀行到債市再到股市,支持科創企業的金融市場持續發力,作為中國金融「五篇大文章」之首的科技金融,正寫出新篇章。

 近期,多地密集出台與科技金融相關的政策舉措:深圳明確積極發揮債券市場「科技板」作用,通過強化項目儲備和融資輔導、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科創債券的投資力度、完善擔保增信和風險分擔等,拓寬科創企業債券融資渠道;陝西要求暢通私募基金準入退出渠道,引導資金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等。

 官方也在密集釋放信號,聚焦科技領域的金融創新工具亦值得期待。中共中央政治局四月二十五日召開會議,強調創設新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設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科技創新、擴大消費、穩定外貿等,並提到創新推出債券市場的「科技板」。

 中國央行研究局局長王信四月在一場發佈會上明確表示,要推動科技金融舉措先行先試。

 例如,支持開展資本市場金融科技創新試點等國家級金融試點。開展銀行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內部評估試點,鼓勵開發知識產權智能化評估工具等,提升科技金融支持高水平對外開放能力。

 具體到民營企業,中國央行副行長鄒瀾在同月的一場發佈會上稱,要用好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等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聚焦科技、綠色低碳、促進消費等領域,加大對民營企業金融支持力度。

 應看到,中國現階段正處於經濟結構轉型升級與新一輪技術革命的交匯期,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需要金融進一步創新發揮作用。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田軒指出,回顧二0二四年,中國科技創新增長表現亮眼,一月至十一月高技術製造業投資累計同比增長百分之八點八。這表明,科技創新投資正成為支撐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經濟穩步增長的關鍵力量,對於應對內外經濟壓力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田軒認為,二0二五年,通過加大科技創新投資、優化生產力佈局、發展新興產業進一步激發科技創新對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將是中國經濟行穩致遠的關鍵之舉。

 浙商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超稱,觀察現在資金的要求,一般都有「四投」的要求,即「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國家創業投資強化對企業的股權融資,有助於重塑國家資產負債表,探索新的發展路徑、轉變增長方式、重塑增長動力。

 田軒表示,應完善資本市場功能,拓寬資金渠道。科學界定科技創新企業上市門檻,推進上市發行節奏常態化。完善一級市場股權交易機制,大力發展併購市場,為創投基金打開多元退出渠道。

 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連平建議,加強債券市場精準支持科創企業融資的功能,建議優先支持國家級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以及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債融資,鼓勵政策性機構和市場機構為民營科技型企業發行科創債券融資提供增信等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