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遇上連續幾天的假期,當然和家人外出旅行。作為經濟人,知道鄰近國家的酒店機票都會因為旺季而大幅加價,於是必然選擇到沒有聖誕、復活節假期的內地旅遊。
不知大家有沒有想過,選擇自由行的時候,往往花費最多的時間去為酒店和機票格價?但一旦踏上旅途,無論飲食購物,都會變得慷慨,同一個旅程,在出發前和出發中就有不同程度的消費價值觀。
就像同樣一件商品,若在本地售價三百元會令人猶豫,但出現在景區時,三百五十元的標價卻可能讓人爽快買單。這種消費行為的轉變,本質上是人們在為「非日常體驗」支付溢價,同時也在為生命中不可複製的記憶預埋載體。
旅行消費的「非理性」背後,藏着多種心理機制。首先是時空不同帶來的心理賬戶:人們會將旅行支出歸類為「體驗基金」,區別於日常的「生活必需」賬戶,這種心理分隔令消費約束感弱化。另外是稀缺性驅動的決策,旅遊手信具有地域限定性,遊客雖然知道網購方便,但心理上仍會存在錯過此刻便再難擁有的錯覺,這種緊迫感又會產生衝動消費。最後,旅行本質除了可以自我放鬆以外,亦是可以打卡,通過特別產品(或者食品)的消費打卡,尋求共鳴,實現另外一種心理滿足。
同等價格的商品在異地產生「記憶附加值」,消費行為與場景記憶亦從此綁定。在未來的時候,再次使用或看到商品,又再次激活當時的記憶。旅行消費看似是對物質的佔有,實則是通過選擇消費的對象與場景,保存生命中的記憶片段。在旅途中看似「昂貴」的支出,最終都會轉化為記憶裏的利息,當歲月模糊了,除了當時的相片外,一張明信片一片書籤,卻能使我們腦海重現出那美味的海鮮,柔和的陽光,優雅的古城與深藍的海。
旅行之後,無論是未完的任務,還是荷包的乾涸,都是要通過工作去填補,沒辦法啦,「出得嚟(旅)行,預咗要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