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珠江三角洲邊緣地帶的開平,因為人多地少,歷來都有出外謀生的傳統。據統計,在海外的開平人,遠多過開平本地的。故開平也就順遂成為我國著名僑鄉。
除了僑鄉這個名號之外,開平的雕樓也同樣蜚聲海內外。那種中西結合,既可住家又可防範匪患的建築樣式,已經成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世界文化遺產項目。相關資料顯示,最多的時候,開平雕樓多達三千餘座,現存的也還有一千八百多座。
興建於清末民初的開平雕樓,帶有深深的時代特色。首先是那些居於海外的開平人,在他鄉異國經過努力,甚至是幾代人的艱苦奮鬥,賺到了可觀的錢財。其次是他們衣錦還鄉之際,多買地置業,但當時地方治安堪憂,民眾生活備受困擾。出於對家人生命的保障,還有對於財產的保護,於是,仿照國外堡壘模式,爭相建造樓房。
然而,不可諱言的是,雕樓是建起來了,安全相對有了保障。有些雕樓,還聘請兵丁,自己裝自來水,自己發電照明,開銷不可謂不大。可在開平這片故土上,怎麼維持優渥的生活?又是擺在那些雕樓主人面前的一道難題。
有道是坐吃山空,多數人在國外賺到的錢財,畢竟還是有限的。不少人無奈之下,又選擇繼續漂洋過海,到外邊賺錢。有些雕樓主人,還拖家帶口,舉家外遷。雖然,對剛剛建起的雕樓依依難捨,但也只能關窗鎖門,一步三回頭的離去。而這一走,可能就是一輩子,甚或幾代人。
我們今天所見,有些雕樓,外表是光鮮,但如果不是地方政府出於旅遊需要而出面維修,早就破爛不堪。
半生的積蓄,半生的心血,卻被生生遺棄在故土,風吹日曬雨淋,野草瘋長,蜘蛛結網,蚊蟲飛舞橫行。在那些雕樓的背後,又有多少辛酸與痛苦,是外人難以看到的呢?
開平雕樓,既是特殊時代的建築產物,也是漂泊人生的折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