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勢經文)最佳電影的商業邏輯  方道源

第四十三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將最佳電影頒發給《九龍城寨之圍城》,令不少《破·地獄》的支持者鳴冤,作為看過兩套電影的我,平心而論,兩者任何一個獲獎都是正常,「破」片叫好叫座,打破票房紀錄,但「九」衝出亞洲,而且是一個明顯的大製作,就「香港品牌」來說,更具象徵意義。

電影是一個工業,本質上是服務於資本,但因為電影有藝術成份,所以滿足票房之餘,口碑仍要傳頌,觀眾方能有下一次消費的動力。而香港電影金像獎就是服務於業界的商業活動,故此在不同時期,獎項的頒發都會在商業與文藝之間搖擺,折射出產業發展的複雜訴求。

當香港電影陷入低迷,獎項的指向不再單純是藝術的褒獎,將獎項向大製作傾斜,是出於對產業生態的現實考慮。大製作影片憑借雄厚的資金投入,串聯起龐大的產業鏈,從前期籌備、拍攝製作到後期宣傳發布,能夠為眾多從業者提供就業機會,保障電影工業的基本運轉。通過獎項為大製作背書,既能吸引更多資本關注,又能借助商業成功提振行業信心,維持產業發展的生命線。

然而,電影藝術的價值不能僅以商業收益衡量。為彰顯獎項的權威性與文藝性,業界有時會將榮譽授予那些「叫好但不叫座」的影片。對它們的認可,是在商業浪潮中堅守電影藝術的純粹性,向外界傳遞香港電影在藝術探索上從未止步的信號。這個其實就是增加「公信力」,從而有達到宣傳的效果,這最終都是服務於資本的技巧。

雙重目標的博弈帶來了挑戰,過度偏向商業會弱化獎項的藝術公信力,而一味追求文藝性則可能加劇產業資金困境,於是便會有了這看似矛盾的獎項頒發邏輯,實則是香港電影產業在特殊環境下的生存智慧。它既試圖通過商業大製作維持產業運轉,又想憑借文藝佳作樹立行業標桿。

從今次最佳電影的結果,大可知道業界對於未來頗為悲觀,又或者悲觀的不只是電影夢工場,而是真實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