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萬象)西北民歌「花兒」搭上現代音樂快車 何問 賀晉

 「有心配樹不怕高,家住高山不怕風……」地道方言吼唱出來的高亢曲調,像山脊上颳起的陣陣強風,聽得人身心震顫。對於演唱者、蘭州城市學院音樂學院學生丁佳明來說,這就是西北民歌「花兒」的獨特魅力——滿含著粗獷與豪情。

 「花兒」是中國西北地區廣為流傳的一種民歌形式,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它一般曲令固定,可在演唱時隨性填詞,常被人們用來咏唱愛情與生活,不論是草原牧民,還是田間勞作的農民,都愛隨口唱上兩句。有人說,「花兒」的隨性,和當代流行的嘻哈說唱裡的即興發揮很像。

 隨著時代發展,古老的民歌已不再局限於地域與口口相傳的傳播模式,而是「綻放」在更廣闊的世界中。

 今年20歲的丁佳明演唱「花兒」已近10年。他出生於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這裡是「花兒」的主要傳唱地之一。小時候,他每次隨父親放羊,父親都會教他唱上一段,長大以後便學著自己填詞、伴奏。

 上大學後,丁佳明和室友拿起手邊的吉他唱起「花兒」,沒想到「悠揚的民謠吉他與豪邁的歌聲碰撞,彷彿天作之合」。隨後,丁佳明將用吉他伴奏唱「花兒」的視頻發到網上,很快受到網友關注。吉他伴奏減輕了演唱「花兒」的上手難度,逐漸激發更多年輕人的參與熱情。

 網絡上、現實生活裡,新方言、新樂器不斷加入,「花兒」擁有了更多樣更時尚的「打開方式」。丁佳明也成為蘭州城市學院音樂學院琴房內的「明星」,與更多年輕人在業餘時間共唱。

 在關注和指導年輕一代創新演奏形式之餘,傳承傳播「花兒」已有10餘年的蘭州城市學院音樂學院教授薛忠十分注重「花兒」藝術記錄方式的更新。

 「『花兒』來源於最樸素的鄉土生活,一山一溝一調令,共同組成了『花兒』的原汁原味。」薛忠說,傳統「花兒」的演唱主要依賴口口相傳,使用現代技術對其曲令進行系統性、專業性、規範性記錄十分必要。

 10餘年間,薛忠帶領團隊上山下鄉,不僅用影像記錄每位「花兒」演唱者的音調,還將音調寫成五線譜,希望更全面地記錄下原始的「花兒」。如今,薛忠收錄的200餘首「花兒」都收錄在甘肅省民族音樂研究中心。該中心成立於2013年,收錄著全省各地包括「花兒」在內的各類民歌。

 隨著「花兒」愛好者不斷增多,薛忠利用閒暇時間還會教授大家演唱。教學過程中,他還時常引導學生結合自身地域文化對「花兒」進行二次藝術加工,希望讓大家在傳承「花兒」的同時,也加強對家鄉文化的傳播。

 「花兒」悠揚,從牧羊人的口中傳出,又在吉他弦間煥發新生,在年輕的創作者中煥發別樣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