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搜聞)西部山區群眾通過「院壩會」參與鄉村治理 沈虹冰 陳晨

 隆冬時節,大巴山深處的陜西省鎮巴縣滴水成冰。

 從鎮巴縣城到長嶺鎮九陣壩村走縣道,翻過三道山樑,需要半個多小時。

 繞過幾棵古樹,眼前豁然開朗。九陣壩村的壩子中央,幾盆爐火燒得正旺,40多位村民三五成群坐在條凳上閒聊,身旁的小桌上釅茶翻滾,熱氣騰騰。

 壩子,中國西部農村對山區或丘陵中間局部平地的稱謂,大多是村落所在地。

 由於交通極其不便,秦嶺和大巴山區曾是中國集中連片的深度貧困地區,也是當年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

 從2015年起,經過5年政策扶持和幹部群眾共同努力,鎮巴縣55445名貧困戶脫貧,129個貧困村退出,貧困發生率由2015年的24.11%降至2019年的0.82%。

 2020年2月,陜西省人民政府批復同意,鎮巴縣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28萬鎮巴人民開啟鄉村振興之路。

 九陣壩村和1646位村民,正是中國農村「非凡十年」的見證者。

 「快來暖暖身子!」長嶺鎮鎮長王冬梅一把拉過筆者。噼啪作響的火盆前,伸出雙手,一股暖流襲過全身。

 這是一場正在進行的「院壩說事會」。每到歲末,村民圍坐在壩子裡,說變化、謀發展、提建議,已是頗具儀式感的大事。

 九陣壩村村支書顏美祥開門見山,熱情地向鄉親們「交卷」:「2023年開院壩會時,有村民反映天一冷水管就上凍。2024年縣裡專門立項解決了這個問題,現在氣溫再低,水也能流進家家戶戶……」

 村裡新修了111盞路燈;建起了全縣第一個村級污水處理點……顏美祥快人快語,一樁樁喜事脫口而出。

 九陣壩,相傳因三國時期張飛與曹軍在此對陣而得名。千年以降,日升月落,進入新時代,古老村落像是被按下了發展「快進鍵」。

 「村兩委這一年幹得不賴!」40歲的村民郝豔搶過話頭。「過去我常年在深圳打工,2024年回到農業示範園上班,每月掙3600元,還能照顧老人孩子。」她難掩喜悅,「這不就是歌裡唱的,穩穩的幸福嘛!」

 郝豔口中的長嶺鎮現代農業示範園就建在九陣壩村。2024年,佔地120畝的園區全面投運,柔性日光溫室等16座現代農業設施拔地而起,200多位村民到此就業。分紅資金連同中藥材等其他產業收益,全年九陣壩村集體收入超過70萬元,戶均增收3000多元。

 「九陣壩真是一年一個模樣!」氣氛漸趨熱絡,80歲的老黨員丁德發激動起身。「咱們腳下的這片地方,過去是個垃圾堆,出門就踩稀泥。」搭配著肢體語言,他越說越起勁,踱步到壩子中心,「現在,3條公路、7座橋通到村裡,一部分人從山上搬下來住進安居房。」

 順著丁德發手指的方向,垃圾分類回收亭建在村口,太陽能路燈環繞壩子四周。五棵柳樹圍成的景觀旁,三兩孩童追逐嬉鬧。

 文化牆上,詩畫入眼,抬眼遠眺,青山如黛。

 「要說變化,看病越來越方便肯定是一項。」脫貧戶李菊山一席話把筆者的目光拉回眼前。幾年前,她做了心臟瓣膜手術,按照政策報銷了大半手術費。如今,村醫定期上門體檢,她的身體狀況越來越好。

 「兒子剛結婚,你就等著抱孫子吧!」村醫付麗打趣道,引來一陣歡笑。

 日頭漸高,不時有村民端著煙鍋加入進來。你一言、我一語,話今昔、談感受。過去一年,大家笑容更多、心裡更暖。

 說話間,大夥的話題也轉向了未來的發展。

 「村中幾道河溝的護坎年久失修,看2025年能不能修復起來?」

 「九陣壩越來越美了,今後要在鄉村旅遊上加把勁。」

 「村裡逐漸老齡化,養老問題還得謀劃謀劃。」

 ……

 顏美祥邊聽邊記,一條條願景躍然紙上。

 「我們會逐條梳理,把有價值的意見及時納入工作計劃。」他扯開嗓子回應,「還要告訴大家,2025年,村裡已經謀劃了6個項目,有繅絲廠、蔬菜育苗基地等等,就等著大家一起幹哩!」

 話音未落,村民們自發鼓起掌來。

 眼前的一幕,令王冬梅感慨萬千。自2021年6月任現職以來,她已主持召開了18場「院壩說事會」,收集到的建議推動了60餘件民生實事落地。「鄉村振興能有今天,也是鄉親們群策群力的結果。」她說。

 聽民聲、聚民智、匯民力。近年來,鎮巴縣在181個行政村召開了800餘場「院壩說事會」,參與群眾超過10萬人次。在此帶動下,全縣信訪總量連續3年下降,群眾滿意度大幅提升,九陣壩村也成功獲評第三批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

 中國共產黨二十大報告把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確定為中國式現代化本質要求的一項重要內容,對「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當家作主」作出全面部署。類似的「院壩說事會」,在中國西北和西南山區非常普遍。

 茶水不斷、爐火正旺。「院壩說事會」結束時,大家意猶未盡,不少村民圍攏過來繼續討論,夾雜著歡快的笑聲,在山村中擴散開來。

 晌午,一抹暖陽透過雲層,灑向村裡修繕一新的房屋。外牆上,紅彤彤的燈籠、金燦燦的玉米,映襯著這個西部山村越來越紅火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