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喀喇沁旗牛家營子鎮一派熱鬧景象,來自全國各地的藥材經銷商穿梭於眾多中藥材商舖,選購藥材。
素有「塞外藥鄉」之稱的喀喇沁旗,是中國北方道地藥材主產地和五大綠色中藥材基地之一,距今已有300餘年的藥材種植歷史。
喀喇沁旗既有崇山峻嶺,也有豐富的天然森林和肥沃的良田,地理環境複雜多樣,使得這裡適宜多種中藥材和蒙藥材生長。目前,全旗藥材種植面積穩定在12.5萬畝以上,擁有野生藥用植物將近1000種,人工種植藥材資源也十分豐富,盛產北沙參、黃芪、板藍根等。
「雖然,喀喇沁旗中藥材種植起步早,但過去主要以散戶種植為主,不成規模且缺乏科學的種植管理技術,藥材產量和質量不穩定。同時,產業形態單一、產品附加值低,也導致當地藥材銷售難。」喀喇沁旗副旗長比其格圖說。
2021年開始,喀喇沁旗積極佈局中藥材產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提升種植技術,推進中藥材生產加工標準化建設,同時充分發揮中藥材資源優勢,發展產業集群,打造了一條集種植、加工、銷售、科研於一體的完整產業鏈。
62歲的李鑫是喀喇沁旗人,2022年他承包了90多畝地,種植桔梗和黃芪。近日,正是桔梗採收季,李鑫和老伴每天都在農田裡忙碌。「今年,每畝中藥材純收入能達到1千元,收入是過去的一倍。」說起中藥材種植,李鑫難掩喜悅。
在喀喇沁旗像李鑫一樣的藥農有8000多戶,當地通過訂單式收購解決藥農的後顧之憂,還培育了藥業企業、合作社、個體工商戶600餘個,年銷售各類產品20餘萬噸。
走進內蒙古達盛堂中藥材銷售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工人在晾曬、挑選、切片、炮製、裝箱等各個車間格外繁忙。「這幾年喀喇沁旗的道地藥材價格連續上漲,銷路也越來越寬,中藥材產業已成為當地優勢產業。」公司總經理劉通達說。
目前,喀喇沁旗輻射帶動周邊地區種植藥材50餘萬畝,綜合產值近40億元。2022年,當地開工建設了內蒙古中藥材(蒙藥材)標準化生態產業園,佔地1000畝,如今產品交易區、產品檢驗檢測中心和展示中心已投入使用。
「我們借助『塞外藥鄉』道地藥材的先天優勢,把這裡做成內蒙古東部最大中藥材交易市場,力求打造成為全國知名的產地型藥材市場,預計年交易額可達到50億元至80億元,帶動就業萬餘人。」內蒙古中藥材(蒙藥材)標準化生態產業園負責人李樹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