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澳門女權不斷提升,經濟獨立狀況其實比鄰近地區要好,女性的家庭地位與話語權隨着經濟能力向好,在婚姻觸礁狀況下,主動提出離婚的不斷提高,離婚率不斷上升亦日趨普遍。
假日與孩子走進藝術博物館,一邊欣賞展覽,一邊輕鬆聊到同學們,在放鬆的狀態下,孩子也說起同班有一位特殊的同學。這是一位家住坦洲的同學,小四時,父母離異,母親為澳門人,父親是內地人,同學跟隨父親生活,自此沒見過母親,父親也從不在女兒面前提母親,更沒有母親的任何聯絡方式。同學自小就一個人早晚往返澳珠到後來的往返澳坦。無論風雨還是冷熱,面對孤獨的童年到少年,同學卻表現出樂觀向上的心態。聽孩子這樣說,我想起幾年前常常中午一個人在M記只飲一杯廢水,吃簡單一個漢堡甚至不吃的小女孩,原來就是那位同學。
而更讓孩子擔心的是,這位同學最近在社交平臺說出一些家庭問題,原來她的父親與一位帶兩個兒子的女人結婚了,這兩個兒子都比同學大,所謂的哥哥還常欺負同學,後媽總是聽哥哥們告狀而打她,甚至兩個哥哥還偷她的錢。她白天在澳門,晚上很晚才回到坦洲的家,自己鎖住的物品也被哥哥們砸開取走物品與錢,甚至放學很晚回到家迎接她的是家務與指責,一點家的溫暖與關心愛護都沒有,而她的父親面對這一切也一眼冷漠。所有的一切,如家中孩子形容的,簡直就是現代版的灰姑娘。
我一邊聽孩子說着同學悲慘的經歷,一邊在想,這位同學還只是一個不到十五歲的孩子,人生已經歷了這麼多同齡人難以想像的事。澳門社工局與學校應該為同學伸出幫扶的手,與同學的父親好好溝通,聯繫上在澳門的母親或至親,安排好同學在澳門的生活與學習,社會能與家庭攜手做好這些等同於為澳門救贖一個年輕的生命,為澳門社會的將來做好應該做的本份。
《兒童權利公約》已將兒童年齡定為十八歲以下。而兒童所面對的問題,有直接與兒童成長相關的情緒和行為問題,亦有人際壓力困擾,如父母婚姻的問題。在離婚和單親、以及跨境的家庭成長的孩子經常要兩地走。他們要奮力面對,最終要克服被家庭成員虐待,這些被疏忽的個案,在社會統計數據中為數不少,當然正式的統計數字往往較實際個案偏低。
特別是體罰和羞辱的方法侵犯兒童的人權,傷害其身心的成長,是當今社會所不能容許的。希望政府部門重視兒童權益,有效地支援離異家庭,推動社會為兒童、為澳門帶來更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