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色一個天)美味關係 羅雲祥
記得有次和一位好朋友傾心底話,他說由讀小學至初中,父親差不多每天上班(有時星期日也要回工廠工作),而母親去了台灣經營早餐店,時常不在澳門不在家。中午時,他和弟弟在學校附近買飯盒回家吃,到下午放學後買零食回家吃。
等到晚上,父親放工回家前,在外面食店買些食物(如炸雞翼、叉燒燒肉、泰式鳳爪、菠蘿生炒骨、吉列豬扒、蝦仁炒蛋或麻婆豆腐等)回去,再煲個白飯(有時甚至外賣白飯),煲個罐頭湯,然後三父子圍在一起吃晚飯。他說在腦海中,沒有媽媽煮餸菜的味道,縱使母親有時由台灣回到澳門,都是在家等老公放工後買外賣,又或是大家一起外出吃飯。我在想,現在於我們生活中,有多少家庭是吃由工人姐姐煮的飯餸呢?雖然煮飯不一定由媽媽來做,但是如果一個家庭,沒有媽媽或太太甚至婆婆嫲嫲來煮飯,不是買外賣,就是由工人姐姐來處理,那孩子又有甚麼吃的回憶呢?縱使家人廚藝不太好,對其家人來說,也是一種獨特的回憶。
未生小孩前,這位好友兩夫妻多會外出吃飯或上網叫外賣,但自從這位好友有了孩子後,堅持一星期至少有四天,在家中煮晚飯吃,由他和太太輪流負責,就是希望孩子有住家飯吃。為了味道好一點,營養均衡一點,還會看「流行都市」的烹飪環節及上網看煮餸影片,學習如何煮一頓美味又有營養的餸菜,滾一煲靚湯,然後一家人一起吃飯,不看電視不看手機不看i-Pad,傾下笑下吃下,希望孩子長大後,有一個美好的飲食回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