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青海德令哈九月二十六日電】(記者 李江寧)「中國海拔最高的鹽鹼地首次實現苜蓿一年三收。一年苜蓿的青乾草能達到六百公斤以上,是一個歷史突破。」二十六日,青海省飼草產業科技創新平台首席專家徐成體向中新社記者表示。
當日,鹽鹼地改土種草暨高寒地區苜蓿高產栽培技術現場觀摩、研討和技術發佈會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舉行。
苜蓿被稱為「牧草之王」,粗蛋白含量較高。「在鹽鹼地種植苜蓿,不但品質好,還能改良土壤,算是一舉兩得。」徐成體介紹說。
記者了解到,此次改良的鹽鹼地位於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的青海奔盛草業有限公司飼草生產基地,面積七點一萬畝,由青海大學牽頭實行,青海省農業農村廳協同推廣。鹽鹼化土地改良三年后土壤耕作層增厚百分之五十至百分之六十,土壤水溶性總鹽含量降低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三十,pH值下降。
同時,鹽鹼地改良技術較傳統技術飼草出苗率從百分之四十左右提高到百分之八十以上,青乾草產量提升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七十,達到每畝四百公斤,畝均產值七百元(人民幣,下同)至八百元,較改良前增加六百元至七百元,實現當地鹽鹼化土地產能增效的新突破。三年帶動周邊農戶一千五百六十人,農戶通過地租、產業分紅等方式年均增收一千餘萬元。
鹽鹼化草地主要分佈在新疆、青海、西藏、甘肅、寧夏和陝西,面積約一點四六億畝。青海省鹽鹼地絕大部份分佈在柴達木盆地,其特點是面積大,土壤積鹽量高,鹽份積聚明顯。
土壤鹽鹼化已成為中國土地資源受限的一個主要因素,也是制約乾旱區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問題。隨著科技的發展,鹽鹼地也成為極為重要的後備耕地資源和「潛在糧倉」。
「鹽鹼地屬於邊際土地,不經過改良,無法種植作物,與此同時,它的潛力也很大。我們針對不同的鹽鹼地,選擇耐鹽苜蓿、燕麥、小黑麥、豌豆等飼草品種進行種植。」徐成體說,通過測算,種植燕麥和苜蓿,一畝鹽鹼地中每次刈割可脫鹽十五公斤以上,長此以往進行改良,或可將鹽鹼地變為後備耕地。
徐成體說,通過種植飼草增加飼料供給,繁殖家畜,轉化成民眾日常所需的肉、蛋、奶等產品。因此,種草也如同種糧。◇